一只装腔作势的超A货
比如,“难受”应该称为“纠结”,旅行要叫做“去远方”,走丢了绝对不丢脸,因为那叫“迷失”;比如,在家里走路一定要光脚,有事没事都尽情待在洗手间,“宅”是一种高贵品质,三更半夜不睡觉是一种必须的习惯;比如,喜欢摄影或者自称喜欢摄影,尤其喜欢LOMO,必拍素材有三——天空、脚丫子、电线杆……
这些特质和标签,在很多时候甚至成了品位、格调的代名词,当它们被以一种不经意的姿态表现出来时,似乎更能说明一个人良好的生活品质和中等偏上的社会地位——所以,才要装嘛!
最近看到一本书,叫做《假装的艺术》,吸引我的是印在封面上的一句宣传语:一本让你看起来无所不知的书。“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智能傻瓜时代,在‘上流社会’的假正经与文艺青年的小情调之间,只有‘假装’才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当然,你尽可以把读这本书当做对时下热门话题——如红酒、电影、爵士乐、瑜伽的核心信息提炼和背景知识储备,“最重要的是要把握一个更高层次的态度,你的爱好永远比他人高一档,或者永远比别人要独特。”
比如聊起电影时,“要避免和那些捧着爆米花坐在影院里耗费时间的姑娘话题一致。她们99%%以上只懂得约翰尼德普的眼神更迷人。你需要的谈资,是‘昆汀塔伦蒂诺的暴力美学新电影,但是其中某个镜头很明显就是在向吴宇森导演致敬’。”
比如谈起古典音乐时,如果能作出“很多当代的管弦乐根本就没法听,它们只是为圈内的音乐家写的,根本不适应大众的口味”之类的评论,就会让人肃然起敬。
——尽管,这并非作者的本意。
《假装的艺术》出自美国时尚界人士劳伦斯·怀特德-弗莱之笔,据说此书原本是为嘲讽一些上流社会的虚伪人士而写。就像作者在前言里含沙射影般写的:“在我们这个后现代社会,‘装’已经成了一种常态,它比真才实学不知容易多少倍。”
所以,如果你很认真地把它当做一本工具书来读并且付诸实践,那就真的是中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