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0年12月30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调查

中性化“势不可挡”65.0%的人担心行为偏差

但心理学研究发现,兼具男女两种性格特点的人更具竞争力与创造力,专家建议包容中性化
实习生 向楠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0-12-30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成都晚报》曾报道,众多中小学教育专家反映,由于种种原因,在成都的中小学校中,有三成左右的男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阳刚之气”。专家呼吁,中小学生的“性别教育缺失”应引起有关部门高度关注。

    漫画:谢正军

    “女性柔美,男性阳刚”是中国传统的性别审美标准。但近年来,从中性服装到中性发饰,再到中性心理,“中性风”大行其道,被很多人视为一种时尚和进步。

    近日,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少将,在《环球时报》上发文指出,现在社会上有个不好的现象,即阴柔之气上升,阳刚之气下降。这一言论迅速引来众多网友围观,并引发网友有关“中性风”究竟是好是坏、是忧是喜的口水战。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与新浪网,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2019人参与),26.3%的受访者确认身边存在很多具有中性气质的人,其中3.8%的人表示身边这样的人“非常多”。另外,44.9%的人选择“一般”,23.6%的人表示“比较少”,5.1%的人表示“非常少”。

    在此次调查的受访者中,10.2%的人表示,自己就具有中性气质。

    “中性风”流行,33.4%的人表示能接受

    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中性化特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调查中,获选比例最高的前四个特质分别是“发型”(74.2%)、“服装”(72.7%)、“行为举止”(70.8%)和“性格”(69.0%)。还有22.2%的人认为,“中性风”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来。

    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小刘认为,社会上的中性化现象的确越来越多了,“春哥”、“伪娘”在电视和网络上被炒来炒去。大街上,长刘海、涂脂抹粉的男青年,以及一头利落短发、身着男性服饰的女青年随处可见。

    小刘觉得,“中性风”无可厚非,只要别太过分就行。他坦言,自己其实也比较喜欢中性化的装扮。“那是一种时尚,它可以让你区别于一般男人,凸显自己的个性。”

    调查显示,33.4%的人表示能接受“中性风”,其中,5.1%的人表示“完全接受”。表示“不能接受”的受访者占20.4%,其中,3.7%的人表示“非常排斥”。另有46.2%的人对这一话题表示“中立”。

    “大多数人不再对中性化指指点点是件好事。”北京林业大学性与性别研究所所长方刚副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指出,公众对中性化的包容与支持,反映出我们社会更加开放与多元,不再将具有中性化特质的人群视为“异类”,并加以排斥。

    心理学专家认为,中性化流行与独生子女政策有重要关系

    陕西省西安市的陈女士有一个正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在日常教育中,陈女士采取的方法是,把孩子“既当女孩儿养,又当男孩儿养”。她还特别注意培养女儿勇敢和开朗等“男孩儿特质”。“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会让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家长应避免让孩子特别是女孩儿,从小养成胆小、怯懦的性格。”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李晓文教授指出,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具有中性化特质的人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对于拥有女孩儿的父母来说,他们当然很希望女儿长大后能自立自强,所以容易把她当男孩儿养。对于拥有男孩儿的父母来说,由于特别疼爱儿子,所以往往在教育中疏于培养孩子的运动兴趣,不愿过多磨炼孩子,从而容易让男孩儿变得女性化。

    “导致中性化流行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在生理基础上,每个人都具有两性的荷尔蒙;在文化上,男女平等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这导致女性越来越自立,而男性越来越没有过去那么强势。”李晓文说。

    调查显示,在受访者眼里,中性化流行的原因主要有:“奉中性化为时尚的娱乐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67.3%)、“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想要标新立异”(63.7%)、“学校中的性别教育缺失”(44.7%)等。

    此外,43.0%的人认为原因是“父母不太重视孩子的性别教育”;40.2%的人将原因归结为“社会的性别规范强制力减弱”;23.1%的人认为“父教缺失,家庭中多由母亲承担教育责任”(23.1%);另有20.6%的人觉得“女性地位提高”导致现代社会中性化流行。

    65.0%的人担心“中性风”让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行为偏差

    “中性风”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调查中,不少受访者看到的是积极的一面:“中性化人群兼具男女性格中的优点”(36.3%)、“中性化的出现使得服饰、娱乐等文化领域得到繁荣”(31.4%)、“女性的中性化倾向有助于消除性别歧视,推动女性解放”(27.2%)等。

    但是,更多受访者对“中性风”仍心存忧虑——65.0%的人担心,“中性风”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出现行为偏差;63.3%的人认为,这一现象可能导致青少年性别角色混乱。

    方刚指出,认为中性化趋势会对社会产生消极影响的观点有失偏颇。当前社会中,男女角色的划分仍然比较明确,中性化还只是少数人的选择,不会伤害到别人,更不会影响到社会结构的平衡与接续。

    “中性化本来并不是问题。”李晓文教授指出,心理学的相关研究已经证明,兼具男女两种性格特点的人更具竞争力与创造力。

    “但是,我们当前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男性缺乏本应具有的阳刚之气和坚强意志。这很可能引起家庭内部,甚至整个社会性别角色分工中的阴阳倒错。男性的性格和行为越来越与其天性背道而驰,会对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传续产生不良影响。”

    李晓文表示,我们的教育中缺乏对男孩儿的男性气质培养,这是导致当前社会缺乏阳刚之气的重要原因。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往往过于溺爱男孩儿;在学校教育中,由于过于强调读书考试,许多老师很少给男孩儿提供适合他们锻炼的课外活动。这些情况都阻碍了男孩儿男性气质的养成。

    “所以,我们应为男孩儿创造更适合他们性别特质成长的环境。”李晓文说。

    此次调查中,67.2%的受访者建议,面对“中性风”,整个社会应引导民众树立性别规范意识;63.3%的人建议,家庭教育中应加强性别教育;54.9%的人认为,学校应加强性别教育。

    然而,对于这一问题,方刚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过于强调对男孩儿男性气质的培养,本质上是一种对男性支配主义的推崇,与我们追求性别平等的方向相对立。男性气质应是多元的,中性、阴柔与阳刚一样,都可以成为男性气质中的一种。

    “所以,我们的性别教育不能进行简单的男女二元划分,要能够包容中性化。”方刚说。

    方刚的观点在调查中获得了28.3%的人赞同,受访者认为,社会应该多元,不必过于担心中性化。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