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大跃进靠什么撑场子?
商人的本性就是逐利,中国电影业出现这样的景象,一点也不奇怪。自2003年起,中国电影票房每年以30%%的增速发展,今年年内票房超百亿元几成定局,影院投资者们正是看中了具有超大人口基数的中国电影票房的巨大潜力。用咱股民的话来说,中国电影目前“处于多头行情中”,“且有加速上涨的趋势”,想不吸引众多投资者也难。
但在无限风光的背后,也有苍凉、更有乱象。票房大跃进,难以掩盖电影业的深层次问题。今年10月,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毛羽公开表示:“虽然截至目前电影票房已经完成80亿元,然而观影人数(同比)并无增加,票房提高主要依赖于票价提升。”这就解释了为何影院越来越多,看电影却越来越贵的疑问。可以看出的是,中国电影与其说创造了“票房奇迹”,不如说创造了“票价奇迹”。这种发展模式有何可喜?又谈何可持续呢?
今年电影票房能冲破百亿,主要得感谢《阿凡达》、《盗梦空间》等国外大片。单是一部《阿凡达》,在中国内地的票房就高达13.2亿元人民币,其“吸金”能力令人叹为观止,更令国内影人自叹弗如。好不容易到年底,三大国产贺岁片为国产电影争了一口气,美中不足的却是,三部电影全靠葛优一人“撑场子”,葛大爷不嫌累,观众还怕审美疲劳呢。
对明星、名导演的依赖背后,是对中影、华谊兄弟等少数产业巨鳄的依赖。“一家独大”或“几家独大”,对中国电影的长期发展都是相当不利的,市场呼唤更多的独立制作、小众影片,这样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
在2010年,编剧“维权门”依然层出不穷,说明编剧已沦为事实上的弱势群体,这样的现状不改变,中国电影业的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虚报投资成本,遍地“假大制作”;“票房造假”现象愈演愈烈,甚至出现了“偷票房”的丑闻……以上种种乱象,一时的危害虽不明显,但长期看却是对中国电影业未来的一种透支。
新问题不断,老问题也不少。比如业内人士呼吁多年的电影分级制度,依然没有下文。日前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播郭志坚就在其博客上痛批《让子弹飞》脏话连篇,“血腥场面和性暗示”把他折磨得只能提前离席;之前的主旋律影片《唐山大地震》,也被指“少儿不宜”。可以想像一下,只要分级制的出台依然遥遥无期,这样的争议就不会停止,而高悬在电影创作者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也就始终存在,电影创作者就只能继续“戴着镣铐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