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国家太空利益的捍卫者
确定基地建设发展大思路
2010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全军党的建设座谈会上,时任该基地党委书记、政治委员张胜勤第一个发言,介绍基地运用“三位一体”提高学习质量的经验。
“三位一体”经验的背后凝结着他们学习的汗水。在该基地党委中心组近5年来的学习计划中,《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太空开发与国家利益》等20多个专题,无一不紧贴党的创新理论或高新技术前沿。中心组成员每人每年都承担一到两个重大课题,直接为党委科学决策服务。同时,他们每年还要开展一至两次主题教育,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静谧深远的太空,其实并不安宁。如何在建设信息化军队、维护国家空间利益中发挥更大作用?怎样建设现代化的航天测控基地?强烈的危机感和使命感,促使该基地党委冷静分析形势,坚定地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精心谋划建设,牵引基地又好又快发展。
这几年,该基地党委中心组以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先后确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精心谋划基地长远发展”、“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学习胡主席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重要论述,提高航天测控综合能力”等专题。党每提出一个重大战略思想或重要理论观点,党中央、胡主席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特别是武器装备建设作出的重要决策指示,他们都及时纳入专题学习。
为深化学习效果,该基地先后邀请外交部原发言人秦刚、国防大学教授张召忠、军事科学院研究员罗援等军内外专家学者20多人,就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发展战略、理论与社会热点问题等授课辅导。
“世界航天发展前沿”、“空间竞争现状与趋势”、“国家航天发展战略与航天测控”,围绕“基地怎么建、测控怎么干”,中心组连续设置多个学习专题,请航天专家讲解航天前沿知识、介绍国外航天发展最新动态,逐步形成了基地建设发展的大思路。
这几年,在长远发展目标的牵引下,该基地的建设一步一个台阶,前瞻性技术难题不断突破,新的测控站点不断调整,凝聚着最新科技成果的新型陆基测控网不断发展完善。
抢占航天测控科技制高点
学习信息化、建设信息化、打赢信息化战争,是该基地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主题之一。党委中心组联系到阿富汗、伊拉克等近几场局部战争,就太空安全与国家利益组织专题学习,他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太空是国家利益最后的高地,航天测控事关民族前途、国家命运。必须抓好学习,努力自主创新,抢占航天测控科技制高点。”
围绕“深空探测、空间交会对接”等事关国家航天长远发展的前瞻性关键技术,该基地党委中心组成员人人开展课题研究。近五年来,他们领衔科技攻关26项,12项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探月工程启动之初,困难重重,中心组成员带领技术专家精心组织了“深空探测”专题学习,先后攻克“嫦娥一号”任务5项重大技术难题,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环月轨道段精密定轨软件”,受到孙家栋院士等专家的高度肯定。
飞船返回舱落地时受地表风力等多种因素影响,落点精确预报是世界性难题之一。在“神舟”飞船前几次飞行任务中,该基地对返回舱落点预报精度逐渐控制到10公里以内;“神舟五号”任务时,落点预报精度被缩小到1公里;“神舟七号”任务中,他们创造了返回舱落点预报结果与实测差仅374米的新纪录。
在学习研究中破解难题
破解一道难题,就能推进一步发展。运用创新理论理清思路,在学习研究中破解难题,是该基地党委中心组学习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人才是兴军之本。该基地连续几年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重点课题,经过不懈探索,摸索出了“名校培养、名师帮带、任务历练”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该基地已顺利实现了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新老更替,在余培军、李恒年等一批“少壮派”科技专家身后,崛起了以李建成、李远平、王宝华等为代表的新一代青年人才方阵。
航天测控涉及几十个主干学科、数百个专业、几千个岗位,该基地的测控站点分布在全国十多个省区,部队管理难度很大。特别是近年来,高密度试验任务与测控资源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对此,该基地党委中心组把现代管理知识作为必修课,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2008年,该基地引入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构建了符合国军标9000要求、具有基地特色的试验质量管理体系。
此后,他们又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大胆创新试验任务组织管理,将组织指挥层次由三级减为两级,岗位设置由一人一岗改为一人多岗,测控设备跟踪不同卫星的状态切换时间由40分钟缩短到5分钟,极大地提高了测控网的使用效益和多任务遂行能力。
2008年10月,在15天内,他们组织了“中星6B”等3箭5星实时测控任务,创造了在最短时间完成任务次数最多的航天测控新纪录。今年国庆节前后,在不到50天的时间里,该基地圆满完成了“遥感十一号”、“嫦娥二号”卫星等4箭7星实时测控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