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
2011年1月5日 星期
当前位置:首页-->> 青年话题
冰点时评

精神通胀让头衔满天飞

陈一舟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11-01-05 [打印] [关闭] email推荐:
    如今,一些企业喜欢向员工派送各类唬人的头衔,一个小公司都会涌现多个市场经理、运营总监;一些人也会想方设法在自己的名片上加印各种头衔。这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头衔通胀”。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某网新闻中心,对193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6.9%的人感觉当今社会“头衔通胀”现象普遍,其中38.4%的人表示“非常普遍”。(《中国青年报》1月4日)

    物价通胀的到来,让人忧心的仅仅是钱包的羞涩;而“头衔通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显然反衬出了社会性的精神泡沫,隐喻着群体的信仰缺失。

    我们的精神世界曾经无比富庶。放眼历史,数千年文化的积淀,铸就了厚德载物博大精深的精神风骨。从古至今,无论是王朝更迭还是战火硝烟,乃至于近现代被侵略被奴役的黑色岁月,我们始终都没有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呐喊,大师与巨人频出,引领整个时代。但如今,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精神世界都有学名叫“通胀”、俗名叫空虚的征兆,越来越多的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正在折射出这种精神的功利化与“通胀”迹象。而“头衔通胀”,不过是“精神通胀”的一个注脚罢了。

    从超女诞生到选秀流行,从木子美的下半身写作到凤姐的自恋式炒作,从“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另类到“非房勿扰”的现实……回过头来看,在娱乐精神攻陷一切、消费主义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的精神信仰缺失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迫切需要救赎的低谷。禁得住不雅女禁不住信仰缺失,价值观的被颠覆被渗透,已经动摇了很多人努力向上攀登的信念。文化领域的“娱乐至死”,说到底也是精神“通胀”的另外一个注脚。

    而在社会领域,类似关乎精神矮化的注脚更不鲜见。譬如,宽容与信任的普遍性沦落——现实中,一个无意的眼神有可能诱发一次冲突,一个“馒头”或可引发一场血案;“围观猝死”,“不敢伸手”;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可现代邻里却是“老死不相往来”……小事搞出大动静,正常的事情搞得不正常,传统的价值观步步溃逃。

    有时候真的是感到了心灵的煎熬:我们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充满戾气和互不信任?我们为何总是这样在心理上排斥他人?我们总是在抱怨社会的冷漠,却没有想到自己根本就没有耐心给予他人一个信任和尊重的微笑。带着自我封闭的桎梏走向社会——这种浮躁不安,因为缺乏了精神信仰的支撑,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就如同贾平凹在小说《浮躁》中所描述的那样,“总有一种排斥感,但到底排斥谁,自己心里也不清楚,毫无对象,也要恨,也要怒火”。

    因此,问题出在“头衔”上,根子却在“精神”上。只要精神“通胀”得到有力的救赎,所谓的“头衔通胀”不治而消。

    

打印】 【关闭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