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通胀让头衔满天飞
物价通胀的到来,让人忧心的仅仅是钱包的羞涩;而“头衔通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显然反衬出了社会性的精神泡沫,隐喻着群体的信仰缺失。
我们的精神世界曾经无比富庶。放眼历史,数千年文化的积淀,铸就了厚德载物博大精深的精神风骨。从古至今,无论是王朝更迭还是战火硝烟,乃至于近现代被侵略被奴役的黑色岁月,我们始终都没有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呐喊,大师与巨人频出,引领整个时代。但如今,不管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精神世界都有学名叫“通胀”、俗名叫空虚的征兆,越来越多的文化现象、社会现象,正在折射出这种精神的功利化与“通胀”迹象。而“头衔通胀”,不过是“精神通胀”的一个注脚罢了。
从超女诞生到选秀流行,从木子美的下半身写作到凤姐的自恋式炒作,从“宁在宝马里哭不在自行车上笑”的另类到“非房勿扰”的现实……回过头来看,在娱乐精神攻陷一切、消费主义席卷一切的时代,我们的精神信仰缺失已经到了一个前所未有迫切需要救赎的低谷。禁得住不雅女禁不住信仰缺失,价值观的被颠覆被渗透,已经动摇了很多人努力向上攀登的信念。文化领域的“娱乐至死”,说到底也是精神“通胀”的另外一个注脚。
而在社会领域,类似关乎精神矮化的注脚更不鲜见。譬如,宽容与信任的普遍性沦落——现实中,一个无意的眼神有可能诱发一次冲突,一个“馒头”或可引发一场血案;“围观猝死”,“不敢伸手”;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可现代邻里却是“老死不相往来”……小事搞出大动静,正常的事情搞得不正常,传统的价值观步步溃逃。
有时候真的是感到了心灵的煎熬:我们为什么会变得这样充满戾气和互不信任?我们为何总是这样在心理上排斥他人?我们总是在抱怨社会的冷漠,却没有想到自己根本就没有耐心给予他人一个信任和尊重的微笑。带着自我封闭的桎梏走向社会——这种浮躁不安,因为缺乏了精神信仰的支撑,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就如同贾平凹在小说《浮躁》中所描述的那样,“总有一种排斥感,但到底排斥谁,自己心里也不清楚,毫无对象,也要恨,也要怒火”。
因此,问题出在“头衔”上,根子却在“精神”上。只要精神“通胀”得到有力的救赎,所谓的“头衔通胀”不治而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