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杂 志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有一本学术期刊叫《大众电影》

校园来信

刘福利 《 中国青年报 》( 2010年11月25日   02 版)

    我们有一门课叫广播电视节目研究。根据教育处的要求,期末考试的试卷中必须要有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这样的题型,怎么来考查学生的实际水平?但没有办法,老师也只能在我们面前发发牢骚。

    我本科学的就是新闻。当时的任课老师也说过,教育处有规定,期末考试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题型。为了凑够题型数,一些填空、选择甚至判断是非的题目都上阵了。新闻这个学科,需要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没有标准的答案。但一些填空、选择、判断是非、名词解释、简答等题型,本身就要求答案比较死。怎么办?单纯地应付这种考试,倒也不难,拿课本去背就是了,但这样的考试到底有多大意义?

    老师的这番牢骚,也让我想起了最近一条受到争议的新闻,即北大、清华等名校增加硕士生推免比例。增加推免比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试分数难以反映学生实际水平。而且,文中还重点用新闻传播学的例子作为佐证。比如,一名考生曾连续4年报考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第四年他以高达400多分的初试成绩入围复试,又因考官打出“不合格”的成绩最终未被录取。面试记录中有一段对话令考官记忆深刻:“有考官问,你看过哪些新闻学科的学术期刊?这名考生答,看过《大众电影》。”

    那么,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全在学生吗?出题的老师是否也有责任,或者是某些高校也给出题的专业课老师规定了试题的套路,以至于其难以考出学生的实际水平?其他专业我不清楚,但就新闻传播专业而言,有很多学校——包括全国知名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出的题目都非常呆板。名词解释、简答之类的题型非常普遍,真正让学生自由发挥的题目不多甚至很少。这样的专业命题,学生本身就不需要去看本专业太多的学术刊物。

    如果考试试题跟本专业的学术期刊、最新学术动态结合得比较紧密,那么,考400多分的学生不知道本学科的学术期刊是不可想象的。

    总体来说,我是赞同增加推免比例的。前提是,在确定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还需要理清其中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因为单纯的考试难以衡量学生的实际水平,还因为死板的、不符合学科规律的考题方式本身,就难以衡量出学生的水平。

有一本学术期刊叫《大众电影》
敲诈
废“行政强拆”是
对司法的严峻考验
中国孩子何时能从一枚蛋中孵出克林顿?
假焊工证会热销吗
房屋维修基金别成糊涂账
非她不取,招聘不过逗你玩儿
你荒你的油,我得我的利,奈何
“经济适用墓”能否让人“死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