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1月06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华南农大:团组织分层指导助学生“接地气”

本报记者 武欣中 林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06日   08 版)

    近日连续发生的南方冰冻灾害和低温天气,让华南农业大学博士生程艳波和“救灾复产博士团”的同学们忙得闲不下来,他们商量着要尽快采取行动,为农村做点什么。

    早在去年9月,程艳波和一帮同学得知学校要组建“救灾复产博士团”,便第一时间报了名。受强台风“凡亚比”影响,去年9月21日,特大暴雨突袭了广东省高州北部山区,暴雨引发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给当地农业造成严重灾害。灾情发生后,华南农业大学团组织迅速组建了“救灾复产博士团”。去年国庆长假期间,程艳波和他的队友们奔赴高州重灾区参与救灾复产工作。

    虽然对灾情已有所了解,但在受灾最严重的马贵镇,看到倾覆在农田上半米多厚的泥沙和石块,程艳波仍觉得触目惊心:“原来想建议当地农民种植早熟的大豆品种,连种子我都准备好了,到了灾区才发现,在淤泥被彻底清理之前,这个想法很难实现。”在对农田损坏程度进行实地勘查后,程艳波调整了自己原来的想法,建议当地种植生产快、耐贫瘠的番薯,把受灾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

    这已经不是程艳波第一次参与支农活动了。读研究生期间,他就多次和导师一起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增产增收支招儿:“能通过我的知识让农民多一点收获,哪怕一亩地能多产上10斤,我都会非常开心。”

    据介绍,近年来,华南农大“三下乡”活动成为该校最具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组织实施中,团组织逐渐探索出分层指导的模式:第一层次是组织低年级的学生参与社会调查,在与社会接触中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第二层次是组织二、三年级学生参与科技宣传、农技宣传等活动,在社会服务中自觉地“受教育、长才干”;第三个层次是组织包括硕士生、博士生的高年级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参与科技推广、农技培训等活动,为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贡献。

    通过开展“三下乡”活动,华南农业大学团组织为大学生们搭起了“接地气”的平台,更培养了大学生的社会担当意识和责任感。

    校团委副书记赵凤告诉记者:“作为农业大学,华南农大不仅要让学生读好书,写出好论文,更要让学生下得了基层,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解决问题。”据了解,在华南农大,从农科专业到非农专业,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参加“科技支农”等“三下乡”活动已经成为最受同学们喜欢的一门“必修课”。

    在广东,华南农大的“支农博士团”可以说是赫赫有名。这个由“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农业机械、畜牧兽医和食品加工”等多个涉农专业博士生组成的支农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先后与肇庆、湛江、梅州、韶关等地进行结对帮扶,成为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一支生力军。

    虽然所学专业并不是农业,但华南农大2008级本科生陈丽园还是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科技兴农服务团,利用假期回到自己的家乡——从化市开展支农活动。

    在从化,城康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专业村。一到村里,陈丽园和她的队友们首先对当地传统的蔬菜种植方式进行了一番实地调研。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农科专业的同学通过举办讲座和现场指导等方式,把最新的蔬菜种植技巧传授给菜农。

    最让陈丽园感兴趣的则是当地农民自发成立的合作社。陈丽园告诉本报记者,在支农期间,她仔细考察了合作社的运作情况。回到学校后,她也一直关注着合作社的发展,并撰写了一份有关农村合作组织的调研报告。国家政策扶植上还有哪些不到位的地方,自身发展上还有哪些不足……这些都是她关注的重点问题。

    让陈丽园有成就感的是,通过这次支农活动,她收获了农民朋友的信任。几天前,城康村村民外出考察时还专门打电话邀请她一道参加。虽然并没打算今后从事农业工作,但陈丽园说,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让她对农业、农村和农民都有了更深的认识,无论今后干什么工作,这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据统计,仅2010年暑期,华南农大就派出“三下乡”团队135个,有1549名师生奔赴10个省开展了各类实践活动。“科技兴农”的同学们根据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和自己的专业能力,通过举办农业知识培训班、远程信息服务、现场技术指导等方式,传播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解决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农产品销售难等实际困难。

    与陈丽园选择的“科技支农”不同,华南农大市场营销专业大三学生袁瑞云多次报名参加了支教服务团。两年前,她就随学校的支教团到了湖南省凤凰县米良乡参加志愿支教服务。去年暑假,她以支教队总领队的身份,带着60多名同学远赴贵州省黔东南地区的榕江县。

    当时,正值雨季,山路泥泞难行,袁瑞云和她的队友们经常要徒步几个小时才能到达山里的小学校。在两个多星期里,他们先后到过4所小学,给山里的孩子送去从广州募捐到的课外书籍,帮助学校建起了读书室。在课余时间,他们还完成了对当地贫困学生的调查报告。依据这份调查,回到广州后,袁瑞云和队友联合学校的义工组织发起“曙光计划”,希望能让每个贫困的孩子都能得到一对一的帮助。

    袁瑞云告诉记者,虽然短短两个星期的支教活动不能为山里的孩子带来多大的帮助,却让每一个同学难以忘怀,他们开始重新思考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在支教活动中对国情有了进一步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本报记者 武欣中 林洁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1月06日 08 版

华南农大:团组织分层指导助学生“接地气”
杨运大:传递爱的力量
在身边寻找十大杰出青年
天津首次评选“感动津城”消防员
南安团组织重视团属报刊覆盖
“金色童年”儿童音乐会在北京举行
湖南大学生村官创业中快速成长
英雄牺牲的地方摆满鲜花
全国宣传部长会议闭幕
号旗飘扬 警徽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