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地处浙江东南沿海,人口110多万,民营经济发达,多次跻身“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温岭人敢闯敢想,对公共预算这个政府权力监督的“硬骨头”进行大胆改革,闯出了一条让人沉思、给人启迪的新路。
然而,和许多地方政府改革一样,温岭的预算改革至今仍是一个难以得到推广的孤本。在温岭采访期间,我问了很多人同样一个问题:“温岭的成功为何只局限于温岭?如果有一天预算民主恳谈会不能开了,该怎么办?”他们的回答往往是,这都由领导说了算,现在参与式民主预算已经在全市所有镇推广了,领导不会不让搞下去的,如果真有一天不搞了,那也没有办法。
实际上,在2007年新河镇领导班子调整后,当年的镇政府预算就没有经过人大代表和普通民众的质询。
目前,在各乡镇中,有新河、泽国、温峤做得较好的,也有一些流于形式甚至根本就没有做的镇。
在2005年7月诞生的人大财经小组,尽管已建章立制给予其监督政府预算执行、随时向镇政府了解预算执行情况等权力,但是,我也不止一次的听到人大财经小组成员、人大代表、普通村民还有镇干部说起,人大和人大财经小组对政府预算执行的监督还没有完全到位。有一位镇干部说,预算恳谈会搞得很热闹,但真正重要的是对预算执行情况即决算的监督,实质上就是查镇长、书记的账,要把这个做好,需要更大的胆识和决心。
制度化,这是我在温岭听到最多的话之一。在李凡看来,温岭的镇一级公共预算改革之所以能够初获成功,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镇一级的预算相对比较简单,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讨论;二是镇一级的人大代表毕竟不多,代表们开会讨论不太困难,而在我国更高层级的人大,对于绝大多数人大代表,公共预算的基本涵义还是很生疏的东西,而且,越到高层级,预算越复杂。如果人大代表和普通民众连预算报表都看不懂,进行公共预算监督就是一句空话。
人大对预算的相关职责未能完全落实履行、预算公开程度不够、公众参与程度不高,预算准备、编制时间周期设置、编制方法不科学,编制缺乏完整性、法治化程度较低,这些都是地方政府预算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这些难题普遍得到重视和破解,温岭经验才有可能成为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相关文章
王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