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企业家,有时也被人称作‘商人’,所以我会选择最恰当的时机做最恰当的事。”工程师出身的郑州宇通客车企业集团总裁汤玉祥认为,“审时度势”是商人的天性,只有趋利避害才能经营好企业。对于2010年宇通年销4万辆的好成绩,汤玉祥只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是中国经济环境的需要,同时宇通持续进行技术及产品的研发投入,拿得出真东西,这些因素决定了我们得到这个市场。”
在不少人看来,论资排辈还算不上元老的宇通,八年前一跃为客车行业老大,主要是因为抓住了机遇。这几年,宇通在客车行业可谓一枝独秀,2010年宇通集团销售收入预计超过200亿元,远超竞争对手。尽管如此,汤玉祥却并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让宇通永远健康地发展下去,让这两万多员工有饭吃,把日子过好,是我的责任。”对于面对任何市场竞争都从不畏惧的汤玉祥而言,他最大的愿望却只有这么简单。
这就是汤玉祥,一个始终保持实在风格的企业家。在他看来,企业是没有什么秘密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可以被人借鉴,但技术和能力是抄不走的。这也是在中国客车企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的背景下,宇通仍多年来保持行业第一的主要原因。
“中国总共有60多家客车企业,竞争真的很激烈。宇通一直把重点放在大中型客车上,其中豪华客车占20%,和整个市场占有率基本持平。精力富余了再做些轻型客车,2010年也就是两三千辆。”汤玉祥说。
在宇通的客车品类中,还包括铝车身的双层公交以及各种指挥车、专用校车、采血车、医疗救护车等专用客车,最近还为交通部开发了一款专用交通应急指挥车,作为赴灾区救援时的办公车。
回顾宇通的历史不难发现,其产品研发一直都处于市场的前沿,对消费需求观察的细致入微,决定了宇通总能先他人一步。20世纪90年代初,宇通推出的ZK6980卧铺车一举开创了中国卧铺客车大发展的时代,也奠定了宇通快速成长的根基。21世纪初,宇通与MAN合作,将莱茵之星带到了中国,为宇通向中高端产品体系延伸添加了推动力。
这种因前瞻性视角带来的市场深入洞察力依旧在延续。2010年,在新能源客车越来越受到市场关注的同时,宇通推出了被喻为“海豚车”的ZK6100EGAA电动客车。这是一款完全颠覆传统客车设计理念的新能源产品,宇通也因此在新能源车领域抢得一杯羹。
汤玉祥说:“基于交通拥堵问题,国内大城市将采取公交优先的策略,对客车企业是一个机遇,这方面宇通肯定会做好配合。另外,客车企业的集中度会逐渐提高,管理水平和工艺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即将与国外接轨。”
在汤玉祥看来,要真正实现与国外企业平等竞争,需要五年甚至十年之后。一方面,产品可靠性和品牌美誉度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另一方面,中国的客车零部件五到十年后会有一个大的提高,有助于中国制造的产品与国际水平相接近。
1993年,宇通的技术人员总计才18人,那时候的客车基本属于组装,车能跑起来就行。2010年,宇通的技术人员超过600人,主持和参与40项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制定,拥有各类专利178项,年度推出20个新产品。
2008年,宇通成为科技部、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的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之一,是客车行业内唯一入选企业。2009年,全球唯一专注于客车试验研究的试验中心和全球领先的整车阴极电泳生产线在宇通正式投入使用,宇通创立了世界顶级水准的“YES”电泳标准,这是行业首个电泳标准。
不到20年的时间,宇通的研发实力发生了巨变,每年4%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将宇通的发展带入了一个良性循环——更强的研发成果引领市场从而获得订单,更多的市场认可和销售业绩促进企业的下一轮技术提升和转变。
尽管宇通在客车行业属于“技术派”,但汤玉祥却一直不满意,他认为,宇通这几年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不是因为不努力,而是因为主动权不在自己手中。“我们付出了很大的研发投入,但是现在看来,反映到终端产品上的效果还不是很好。”
汤玉祥认为,宇通的成长与对研发的“舍得”息息相关,目前宇通拥有中国客车行业最好的研发平台,硬件和软件水平很高,但一些核心技术,如发动机和车桥的关键技术,仍掌握在跨国巨头手中。在他看来,中国汽车行业自主技术的完全掌握,还需要时间和耐心。
“在自主研发上,我不怕投入,要做中国客车第一,你得有真功夫。”汤玉祥如是说。
本报记者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