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1月09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凤舞九天写辉煌 追风赶月向未来

——无锡市第一中学百年发展之路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09日   04 版)
无锡市第一中学学生到农村参加劳动
人们习惯上称为“红楼”的无锡市第一中学校园全景

    据记载, 从秦时起,这里就称为“无锡”,这里不仅有“无锡锡山山无锡”的传说,更有苏轼笔下“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美景。这里文化悠久名人辈出:画家顾恺之、倪瓒、王绂等大师;也有诗人、文学家、音乐家李绅、尤袤、邵宝、杨荫浏以及民间音乐家阿炳等历史名人。

    这里,因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京杭大运河之间,成为富庶江南,被称为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这里早在明代就有陶瓷、纺织等手工业,成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尤其以现代工商业闻名于世,素有“小上海”之称。 

    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蕴育出一所历史名校——无锡市第一中学。百年间,无锡一中始终高扬“实业救国”、“科学立国”旗帜,引领一代又一代学子追求真理树立人生理想,为学校的百年图强和祖国的繁荣昌盛谱写一曲光彩华章。2010年深冬时节,恰逢无锡一中即将迎来百年华诞,笔者来到江南水乡,探索、寻觅、挖掘这所学校百年发展之路。

    一、“实业救国” 扬百年风帆,为图强奠基

    走进无锡市,市中心运河东路一处建筑风格别致的红楼映入眼帘:“无锡市第一中学”几个大字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目光。校门前方,京杭大运河横穿而过,犹如一条玉带为学校平添一道风景。举目远望,美丽的锡山和惠山,郁郁苍苍,像是一条从太湖腾空出世的蛟龙,为无锡一中这块风水宝地带来灵性。尤其是锡山顶上的“龙光宝塔”又恰似一支笔等待着一中学子,用大运河水作墨抒写人生。无锡一中就是在这样的天然美景中走过风雨沧桑100年。

    无锡一中创建于1911年,五十年代整体搬迁到锡惠山麓。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无锡市第一中学”。百年来,这所学校始终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创建之初,学校站在民族发展的高度,响亮地提出“实业救国”的办学方针,使一批学子成为建设国家、报效祖国的英才,八十年代被誉为江苏教育界“五朵金花”之一。学校先后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先进学校、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国家级示范高中及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模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成为一所全国知名学校。

    无锡一中早年发展的根基在哪?“实业救国”就是这所学校百年图强的根本所在。当年,一中人的前贤以民族大义为己任,在“实业救国”办学思想引领下,为学校的发展确立“服从、牺牲、创造、独立”的校训,兴办实业、举办新学、启迪民智。

    回想当年,一中的办学理念具有时代的前瞻性。原因在于他们把握住当时社会背景下“实业救国”的精髓,突出“求进”的核心追求,使学校从创建之初的一所工业学堂发展为商业学校和一所普通中学;又从一所初级中学发展成为国家级示范高中;激发了一批有志青年走向“服务社会、献身民族”的道路。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先生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百年来,“两院”院士有10人,在这批杰出人物当中,有“两弹一星”元勋姚桐斌,也有政界领导罗豪才、华建敏、蒋树声;有著名的物理学家、工程专家、医学专家钱临照、张涤生、侯芙生、杨国桢、季国标、陈新、顾真安;有著名历史学家、文学理论家、红学专家王国忠、钱中文、杨天石、陈熙中、周思源等,还有国际著名的美术大师程及……这些都是无锡一中人的骄傲与自豪,他们为学校的百年长卷增添了浓彩重笔。

    近年来,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市委市政府又投资近5亿元启动无锡一中校园一期、二期改扩建工程,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再添活力。本次改扩建工程,突出“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历史与未来圆融一体”的文化内涵,并将“校园景观文化建设中校本教育核心价值呈现方式的研究”申报省级规划课题,让学校每一处都留下教育的印记:教学楼里,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使墙上流光溢彩;艺术楼里,学生创作的现代画写生作品令参观者啧啧称奇;图书馆内,学生自创的读书座右铭让读者的心灵变得温润而丰盈。徜徉校园,花团锦簇、绿荫披拂,假山巨石、玲珑剔透,八角红楼、古朴典雅。穿行其间,梧桐叠影、银杏迎风,云杉挺拔、苍翠叠嶂,构成景中有景、园中有园,遥相呼应、底蕴深邃的校园文化。它预示着一中的学子将从这里飞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追求卓越、创造完美的一中人,就是以这样的“求进”精神,让这所历史名校处处呈现出生命勃发的力量。目前,这所2000余人的学校,配备了先进的学科实验室和实验设备,10个物理实验室、10个化学实验室、10个生物实验室、5个通用技术实验室等。此外,电子技术自主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信息网络实验室、体育馆和田径运动场等一流设施,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

    二、“科学立国”塑百年雄魂,为学子引航

    为什么说“科学立国”是无锡一中塑造百年雄魂,引领学校发展的动力源泉?总结这所学校的历史,除了“实业救国”的思想,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高举“科学立国”大旗,为学校的百年图强引航。

    走进学校,在迎门的大理石上镌刻着“独立、协作、创造”和“读书、明理、求进”的校训校风。后面是六层高的“钱伟长楼”,两边八角造型的楼宇连接两翼伸向教学区。仔细品味校园的建筑布局均采用红色作为主色调,红的似桃李压枝,白的如冰清玉洁,给人以庄重、典雅与浑厚之感。面对这所具有百年神韵的校园,“科学立国”的内涵无处不在:

    在“钱伟长楼”一楼大厅里,珍藏着一件值得一提的作品,一个硕大的“铁球”采用无模制造工艺,按照几何原理通过内部膨胀技术液压成形,它比普通焊接技术制作的球体更具有高科技含量,这是校友王仲仁教授创造发明的,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在校园的北面同样矗立着一座由一中学子创造性设计制作的“日晷”,时至今日,一中学子又在诸多领域建树颇丰。1991、1994年,该校倪浩、唐海峰两位同学先后获国际奥林匹克中学生化学竞赛银奖;2009年,学校太阳能设计代表队参加“尚德电力杯青少年全国创意大赛”获7个一等奖、团体金奖;张笑牧同学对不起眼的微波炉运输包装箱进行优化设计,在江苏省中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该校学生2009、2010年参加青少年金钥匙科技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被江苏省评为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 

    一个世纪以来,无锡一中始终以“独立、协作、创造”作为校训,树立“读书、明理、求进”的校风,并形成完善的“崇德、敬业、立新”的教风和“博学、深思、笃行”的学风,构成“科学立国”内涵。尤其是近年来,学校党政一班人又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努力使每一名学子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与幸福。他们认为,“成功”是每一个生命体的本质追求,而追求“幸福”则是人类的共同天性,学校作为学生特定阶段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首要任务就是努力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立国”思想的引领下,逐步将学生培养成“既有领袖才能,又有平民情怀的优秀人才”。

    无锡一中的学子为什么能够高举“科学立国”的旗帜,勇往直前?一个原因在于:他们都具有发展创新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理想。早在1930年,学校就成立了学生自治会,独立编印《学生自治会会刊》。1935年,正值中华民族危亡之际,学校又将校训改为“服从、牺牲、创造、独立”,从此,这种鼓励学生独立创造的教育理念全面形成。80年代,一中人提出“自尊、自立、自信、自爱、自强”的“五自”精神又在整个江苏省推广。进入21世纪,无锡一中建立的民主合作的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创建“自律自治”的制度文化又为“科学立国”的思想赋予新的内涵。

    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市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市委市政府启动地铁建设。原规划没有“永丰路”一站,一中学生经过大量调查,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审视未来无锡的发展,向市政府提出科学翔实的依据。最后,有关部门采纳了一中学生的提案,“永丰路”地铁站由此诞生。还有,张耘启同学凭借《从无锡荣巷的变迁谈无锡城市建设的保护性开发》一文,赢得上海世博会组委会的青睐,获得在无锡地区仅有的三套贵宾票之一。由周圣松同学完成的《太湖水污染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为市政府防治太湖水污染提出了创造性建议,获全国青少年科技成果二等奖。

    正是因为无锡一中坚持了“科学立国”的发展观,才练就了一中学生良好的发展性与创造力。如惠郁同学凭着自己出色的声乐功底,被北京大学择优录取,孙兢轶同学在全国青少年健美操大赛中崭露头角,步入清华大学深造。更值得一提的是程松同学在高二时就独立举办《从白皮书的发表看海峡两岸关系》大型报告会,尔后撰写《谁是苏南老大》调查报告,引起省市相关部门关注。

    国内一流大学对一中毕业生做过这样评价:无锡一中毕业生整体素质好、集体荣誉感强、学习刻苦勤奋、有很大发展潜力。上世纪80年代,清华就与一中联合开办“清华大学—无锡一中少科班”。进入新世纪,再度与一中联手创办“清华大学—无锡一中成志班”。清华和北大的校长用“五个多”赞誉一中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特点:学生干部多、学生党员多、读研究生的多、获高额奖学金的多、出国留学的多。

    三、“知识报国”创百年鼎承,为育人躬耕

    深入挖掘无锡一中的发展历史,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知识报国”。在一中的校歌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华腾飞为己任,努力奋发求富强”。无锡一中至今保留着上世纪50年代的“红楼”,走进校园,一种凝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古朴典雅的教学楼彰显着历史神韵,也记述着以往的辉煌;巨石假山,像是鲲鹏振翅飞翔。数十年梧桐树的叶子,似乎在诉说着一中的历史。当年,这里有很多学子走上“知识报国”的道路,成为当今支撑共和国大厦的栋梁。

    如今的一中人,为了使这所历史名校得以传承与发展,他们又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创新德育机制,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出一条“知识报国”的崭新之路,做到“五大引领”。 

    ——引领学生走向书籍:在知识的海洋里增长见识,开展系列校园读书活动,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一直是无锡一中的文化传统。每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学校都举办“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校园读书节活动,各学科老师要向同学们推出校本读书推荐优秀书目,新华书店还在学校专门开设“一中新书市”;学校图书馆也精心推出“校友捐赠图书展”、“校本推荐图书展”和“优秀电子读物展”等系列活动;学校二泉文学社、学生会也要组织专场读书会、读书节会标设计大赛等活动;引领学生“读好社会的书、生活的书,读好自己人生的书”。

    ——引领学生走向校外:在社会环境中培养坚韧的品格和高度的责任心,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既与时俱进,又扎根学生心灵。近年来,学校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多项主题教育活动。2008年,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契机,强化“责任与使命”教育。以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契机,强化“协作与拼搏”教育。2009年,学校进一步开展“责任”主题教育,高一年级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高二学生举行爱国歌曲大合唱比赛,高三年级隆重举行“十八岁成人仪式”。2010年,学校又开展“百年校史”主题教育,让新生以老校友为榜样,感受百年一中的深厚底蕴。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激发了学子的求知欲望,还使他们成为一名勇于担当的人。社区敬老院有他们的身影,云南偏僻山村也有学生用12万元爱心捐款和辛勤汗水建造的学校…… 

    ——引领学生走向“舞台”:在五彩缤纷的活动中展示自我,开展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目前,学校已有学生社团24个,在每年5月的社团巡礼周和9~10月的校园文化艺术节中,在无锡太湖博览会的开幕式上,都可见到一中学子的身影。用学生们的话讲:“我们在一中享受的是一种愉悦和成功,而不是条条框框的束缚。它既培育了我们健康的道德情操,还促进了我们健全人格的养成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一中是个大家庭,一中是个大舞台,同学们的心有多大,学校给我们的舞台就有多大!”

    ——引领学生走向阳光:在多层次、全方位的心育课堂中获得爱和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辅导活动的内涵日益丰富,成为德育创新的有效途径。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校专门设置了“心天地”、“活动坊”、“导航室”、“心视窗”、“感悟吧”,并开通“一中心室”网站,成立市内首屈一指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每天中午,心理辅导老师和心理协会会员,有针对地开展学校、班级、心理社团、家校结合、班主任层面的系列活动。“构建心理服务体系,开拓德育创新途径”被无锡市学校管理中心评为“市属院校第二批德育创新举措”。

    ——引领学生走向世界:在中外文化交流的体验中增强爱国热情,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中外文化交流,提升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近年来,无锡一中请国外教育专家及海外创业成功的校友回校开设各种讲座,让学生思考未来。还带领学生走出国门,开拓胸襟、培养志向。也为无锡一中后来开展国际化办学探索了新路。

    正是由于无锡一中的“五大”引领,使广大学子的特长发展和教育成绩获得双丰收。如在无锡市惠山脚下有一个千年古镇,那里的泥人文化闻名全国。同学们经常去那里参加社会实践,亲手制作泥人,学习制陶技术,获得很多奖项。在学校艺术楼就珍藏着由师生们亲手设计制作的大型陶制壁画,就是这幅作品,成为新中国成立60年首个由中学生为主创作而进入全国美展的作品。特别是近年来,无论学校生源如何变化、国家高考方案如何变化,无锡一中的教学质量一直在高位运行,本科录取率一直在95%以上,重点本科录取率稳定在80%左右。每年有100多人进入牛津大学、康奈尔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深造,教学质量在江苏省名列前茅。

    四、“科教兴国”书百年华章,为创新谱曲

    为了实现“科教兴国”目标,无锡一中人又将发展的制高点瞄准教育科研。1995年,学校创办校本科研刊物《教研动态》。从2003年至今,一中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教科研大会,以“校本研究促进学校发展的平台”、“互动生成实践智慧”、“在交流中激活,在对话中超越”、“科研引领教学走向内涵发展之路”、“行动研究让实践在理性思考中前行”、“教学科研让教师的专业成长更精彩”等为主题,进行教育学术报告、科研课题展示、学科教学对话等全方位的教科研交流,形成全校上下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近年来,学校又实施“十个一”工程,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十个一”工程是:确立一个目标,以研促教,科研兴校;打造一支梯队,以学科组骨干、科教科研积极分子、科研领头人、科室成员为主体的核心人物队伍;完善一套制度,即教育科研活动制度、教学与科研一体化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等;研读一本书籍,每年开展“求进杯”教师主题读书活动;培养一种习惯,以教科研的眼光审视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掘科研的增长点;整理一份档案,记录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以及教科研成果;做好一组课题,即做好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学校传统特色‘轻负担高质量’的研究与实践”和省级规划课题;编辑一份杂志,每季度编辑一份《求进学刊》,为学校发展提供指导;举行一次大会,每年一次教科研大会,确定一个主题,形成发展系列;营造一种文化,创造以“求进”精神为核心的校本教科研氛围。

    特别是学校坚持“科研兴校”方针,实现教育科研满覆盖。仅2010年就增加全国十一五规划课题“轻负担高质量的研究与实践”,三个省级规划课题“高中数学‘超前尝试、同伴成长’课堂教学设计的校本研究”、“在校园景观建设中呈现百年名校教育文化的研究”、“高中DIS物理实验多元开发与实施的研究”以及两个省级教研课题。此外,学校还多次承办教育部、全国教育学会和江苏省组织的大型教学交流展示研讨和竞赛评选活动,如“第二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全国中小学美术活动课评比”、“江苏省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研讨会”等高水平活动,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感悟一中,品味内涵。无锡一中教育科研的满覆盖,不仅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又使学校的学科建设构成一个个独具特色的闪光点。语文教学注重与学生生活体验的结合,全面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数学组的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课程,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在每个学生心中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领域。英语教学重视中外文化交融,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体育教研组创立的5人5班制选项教学,以跑班的形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了条件。近两年培养出2位国家一级运动员。物理组DIS教学别开生面,在江苏省率先运用最先进的传感技术手段,开展DIS实验教学,2010年11月江苏省首届物理名师讲坛在这里如期举行。

    深层探访,寻根求源。这些成就说明了什么?它充分证明在无锡一中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近年来,为寻求可持续发展,学校又大力加强教师的专业发展和骨干教师梯队建设。仅2010年就开设12次专题讲座,组织青年教师赴外考察交流,鼓励学科教师积极参与专业进修,研究生比例达71.2%。该校有江苏省特级教师19名,教授级高级教师6名,5人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被评为市十大杰出青年,省“333工程”培养对象9人,市学科带头人26人。正是这支科研型队伍,在全国省市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107人次。其中获全国一二三等奖51人次;获江苏省一二等奖18人次;获无锡市一等奖28人次;还有多名教师参与江苏省高考命题工作。他们为学校的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

    此外,学校还积极支持其他学校办学,为江苏灌云、陕西延安、广西百色等地学校输送紧缺的教师人才,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有效的办学经验。同时,学校还参与很多跨校、跨地区甚至跨国度的教育讲学活动,赢得国内外的广泛赞誉。

    五、“教育强国”立百年潮头,为民族建功

    近年来,无锡一中在“教育强国”方针指引下,不断夯实教学常规、构建多元课程、打造高效课堂、发展国际教育,力求使每个学生和每位教师都能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他们在总结历史的基础上,打造“轻负担高质量”教育特色,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目前,学校除了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开设所有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外,还加大自主选修课、研究性学习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建设力度,增设了“演讲与口才”、“雅思课程”、“无锡传统文化遗产保护”、“走进韩语”、“填词谱曲”、“素描”、“DIS实验研究”、“轮滑”、“陶艺”、“健美操”等富有个性的学校课程。共有108门选修课程,任学生选择,满足学生全方位、有个性的发展需求,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研究的能力。在课程建设上,学校还全面拓展校本课程的覆盖率,仅2010年就新增出版《心海导航》、《学生未来生涯设计》、《高中生填词谱曲ABC》、《DIS物理实验研究》、《POP广告设计》、《高效阅读设计》等17种校本教材。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催生了一批优秀人才:学校每年都有200多人次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江苏省一二三等奖,先后有2人获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2008、2010年学校健美操队在全国青少年校园青春健身操大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基础套路一等奖。季宇同学代表江苏省参加全国物理竞赛,以优异成绩保送清华大学。仅2010年就有2名学生参加全国物理竞赛获一等奖,被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录取,还有82人被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国内清华、北大、复旦等国内外一流名校录取。正是由于无锡一中高质量的教育,也为他们探索国际化的办学之路积累了新鲜经验。

    谈到无锡一中的国际化办学,就离不开这所学校的厚重历史。1912年,无锡一中就有学生赴美国留学,无锡一中作为无锡市的窗口学校,自50年代先后与日本、法国、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几十所中学结成友好学校,一批批师生源源不断地走出国门。至今,人们还清楚地记得美国总统奖学金获得者访华团到校访问的情景:舞台上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传统的学生同台演出,彰显了无锡一中的魅力。2008年,该校师生又参加国家组织的大型访日活动,当日本政府官员和大学教授提出一些尖锐的问题时,无锡一中的学生都灵活应对,博得对方的高度赞赏,为国家也为学校争得荣誉。  

    为了能给学生更好的发展空间,无锡一中还致力于中西课程的研究与整合,2008年引进剑桥国际高中课程体系(A-level),这是世界公认的两大金牌课程体系之一。学校聘请一批一流的外籍教师,包括富有国际教学经验的教育博士。令人欣喜的是,A-level课程的引入,直接触发了中外课程研究的良性互动。中方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风格、教学技能使外教深深折服,而外教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实验技能甚至他们开展的别具一格的课外活动,也给了中方教师很多启发。通过对比中西方教学,打造出中西方交融、具有无锡市一中特质的学校课程。2010年,该校国际部32位学生全部进入世界著名高校就读。其中有的进入牛津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等英国排名前十位的大学;有的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埃默里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排名前60位的大学;有的进入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等排名前5位的大学,并获得高额奖学金。据悉,两位将于2011年毕业的剑桥课程班的学生,近日已经接到牛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目前,无锡一中的学子已经遍布哈佛、斯坦福、剑桥、牛津、康奈尔等世界顶级名校。尤其是近年来,学校还选派两名教师分别在美国的四所中小学开设“孔子课堂”,受到当地政府和学校师生的欢迎,并获得州长的嘉奖。不久,学校还将在英美开设自己的孔子课堂,真正把中国的高中课程推向国际,让无锡一中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情怀、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铺就一条成功之路。

    凤舞九天写辉煌,追风赶月向未来。百年回眸,展望未来。无锡一中既有百年的光荣传统,更有百年“求进”文化的底蕴,不论时代怎么变迁,它就像一座历史的风向标,始终为学子的发展导航,用一中校长胡平的话讲:“历史是一所学校的根脉,它照亮过去,昭示现在;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血,它立足当今,指引未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只有依靠厚重、笃实的历史积淀,才能乘风破浪;只有形成昂扬、进取的校园文化,才能扬帆远航。我们学校就是这样走过了百年,它的可持续发展是历代一中人艰苦奋斗、图强创新、与时俱进的辛勤结晶,是历史赋予一中人的神圣使命。”2007年5月,全国人大领导视察无锡一中时欣然写下“素质教育典范优秀人才摇篮”并给予高度评价。

    如果将教育视为一项事业,那么无锡一中人所追求的这项事业的意义就在于百年图新;如果将教育视为一门科学,那么无锡一中人所崇尚的这门科学的价值就在于百年维新;如果将教育视为一份责任,那么无锡一中人所承载的这份责任的真谛就在于百年创新。这就是无锡一中“实业救国”扬起的百年风帆,这就是无锡一中“科学立国”结出的硕果,这就是无锡一中历代校友“知识报国”所展现的真实写照,这就是无锡一中在“教育强国”的时代洪流中奏响的辉煌赞歌,这也是无锡一中所开创的百年奋进与发展的恢宏之路。

    (宏火  林楠  李力)

凤舞九天写辉煌 追风赶月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