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春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复杂情绪。有网友总结:春节回家,是对大多即将踏上旅程的国人的人生综合能力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社会交际能力,经济能力,人格承受能力。
近日,在新浪微博上,“春节过年你都会把钱花在什么上?”和“春节回家你会给父母多少过年钱?”这两组投票引起网友关注。截至1月10日,已有近四百人参与投票。结果显示:给父母、晚辈红包,以及犒劳自己,成为多数网友春节的主要花费,而给伴侣一掷千金送惊喜、拜访岳父岳母的人数比例只占3%和5%。73%的网友表示将给父母1000元以上的红包。只有21%的人选择拿出500元以下孝敬父母。
不少年轻人开始盘算一笔过年账:封红包、买车票要搭钱;家人聚会、朋友聚餐要搭时间……金钱和情感的投资,让许多年轻人开始犹豫:过年回家是否能值回票价?这些对过年回家有恐惧感的年轻人,被称为“恐归族”。
一个名为“花花的尾巴上”的“恐归族”就发表了这样一条微博:“我是不是很卑鄙?我特别希望今年春节再下大雪,这样我就不用回老家了。不用喝酒、不用给红包,只要寄钱给老人就行了。”
然而“恐归族”是否用金钱就能带给家中老人“终极关怀”?
在北京松堂关怀医院,下午四点,年过80的王爷爷刚从佛堂拜佛回来。“过不过节都一样。我有三个儿子、一个闺女。他们平常都特别忙,很少有机会来看望我,过年我就留在松堂。”在他眼中,松堂就是他的家。
许多老人无法经常得到子女关怀。近日,在《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草案中,就加入“家庭成员不得在精神上忽视、孤立老年人”的规定,并强调“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要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孝道要靠法律来约束,这背后是否也有年轻人自己的苦衷?
年近30的广告公司制片人赵黎至今单身。由于工作繁多,春节放假时间短,赵黎准备年后再请假回家。“我觉得在北京过年挺好的,清静。而且我现在还是单身,父母还经常打电话催我找个男朋友,要是回家了,亲戚朋友问起来,我真受不了。”
从河南小城市走出来的大学生步春毕业后选择在早教机构做一名幼师,而这在父亲眼中简直不可理喻。春节前,父亲叮嘱她,不能在亲戚朋友面前说自己是幼师,至少也要说是小学老师。加上过年还要给老人和小孩包红包,收入并不高的步春打心眼儿里害怕回家。
而有些已站稳脚跟的年轻人,也不愿意回到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小旮旯”。
“过年就不回家了,不敢回去,我怕回去看见‘自己’。”大学教师张勇的老家,在一个落后的镇子里,去年回家,他就发现自己在家乡“不适应”了。“除了吃喝,我不知道该跟爸妈交流什么。我和老家的朋友,也没有共同语言,说什么,他们也不知道。还有些亲戚朋友,见我现在混得好了,就来求我办事,春节变成‘春劫’。我实在不愿意相信,自己就是那儿的人。”没有网络,信息闭塞,也让“现代化”的张勇不知所措。
对于这个春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复杂情绪。网友“玛拉喇嘛”总结:春节回家,是对大多即将踏上旅程的国人的人生综合能力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社会交际能力,经济能力,人格承受能力。考试期间,必须保持充足的体力,保持面对一切触动人类情感事务时毫不动摇的冷漠之心。
有人为春节忧虑重重,也有人泰然处之。王达是公司白领,虽然年前聚会扎堆,还要去给亲戚买东西,但他却丝毫不愁:“我没有压力,给父母买礼物有心意就好,没必要太贵重。”在他看来,“恐归族”的恐惧都源于面子问题。要是为了过年,非砸锅卖铁搞“面子工程”,搭上的只有自己。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年轻人的“恐归”心理跟他们的价值观不无关系。“老一辈人对乡土的怀念单纯而深厚,现在的情感有些物质化了。因此,物质和情感的双重付出让年轻人有些不堪负荷。”夏学銮认为,大部分家长还是希望孩子能常回家看看的,儿女们应该给自己的情感“减负”,踏实回家。
除了减轻孩子过年回家时物质方面的压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广播电视系副主任颜梅指出,呼唤文化上的价值回归也十分重要。"在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重新受到重视的同时,我们对春节传统文化的发掘反而弱化了。像庙会,好像定格在食品买卖,而缺少了对传统文化和古老文明的展现。”颜梅认为,也许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原来不一样了,才使得年轻人误以为带着礼物回家才能体现孝心。
“如果春节真是场大考,劝各位考生,保持淡定。孩子们别多心,不用包红包、买新衣、拎着豪华礼,爸妈不是周扒皮;爸妈们也莫着急,别问年终奖、考第几、啥时办婚礼,孩子不是答录机。”网友gabriel在微博中调侃说。“父母们,喊天下的孩子回家吃饭吧!吃过饺子,春天也就不远了。”
本报记者 张黎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