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1月1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把古城搬到纸上的80后

通 讯 员 倪俊峰 本报记者 陈 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11日   09 版)

    在人们的印象中,从事碑刻拓印的,多半是文物考古方面的老专家。可在闽南历史文化名城福建泉州,却有一位“80后”,深深地迷上碑刻拓印。

    走进许著华的家,地上铺满了他亲手制作的碑刻拓片,这些拓片都是他一张张从千年古镇安海的文物古迹上精心拓印下来的。有人不解:小许为什么要花大力气去拓印这些碑刻呢?

    这位土生土长的安海人告诉记者, 2008年夏天,当地有关方面重修安海石井书院时发现一方明代碑刻,碑刻的内容与《安平志》上记载有所出入,这触动了当时还在闽江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三学生许著华:“不及时把相关碑刻记录下来,以后会留下遗憾。”于是,他开始琢磨着用什么办法记录下这些老祖宗遗留的宝贵财富。

    小许先尝试用摄影、素描等方式,但实践后发现这并非最佳途径。他试着用拓印的方式,把这些碑刻从石头上搬到纸上。

    小许无师自通,居然通过网络视频掌握了拓印这门古老的技艺。虽然拓印的操作流程并不复杂,但刚涉足这一领域的他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纸张的选择、拓包的制作等等技术上的细节都需要他用心去体会。“拓第一块碑刻是比较惨的经历。”许著华回忆说:“那是冬天在一个比较荒凉的地方,带着头灯,拿着拓包在那拓印,一直做到深夜两点,其中的甘苦只有自己知道。”

    拓印不仅是个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从2009年初开始,许著华利用假期和周末时间经常重复着这样的流程:登上高高的梯子,将浸湿的纸张,敷在石碑上面,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入字口,待纸张干燥后用刷子蘸墨,轻轻地、匀速地拍刷,拓印着一方方碑刻。酷热的太阳,晒黑了他的脸庞,寒冬的海风,吹干了他的嘴唇,而户外作业的辛苦并没有使这个年轻的古迹保护者放弃。

    两年时间,许著华和他的“拓友”们在明代安海古镇的疆界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拓印了200多方碑刻。其中最大的一块碑刻,立于晋江市南天禅寺正殿门廊西侧的《重修岱山南天禅寺碑记》,碑高313厘米,宽达148厘米。许著华和一个“拓友”花了将近4个小时才将其拓印在纸上。

    令小许自豪的是,去年受中国航海博物馆的委托,他和“拓友”拓印了泉州九日山上的祈风石刻,让家乡的历史走进了位于上海的中国航海博物馆。

    碑刻拓印,并没有给小许带来任何的经济报酬。“最大的回报就是让历史文化得到保护与弘扬。”许著华说,他挑选了150多幅安海碑刻拓片,整理编辑成《安平碑拓录》一书,该书即将付梓,为研究安海古镇的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通 讯 员 倪俊峰 本报记者 陈 强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1月11日 09 版

诗人远去,谁还在校园里唱往日的歌
“千余汉语词条入选牛津词典”的文化幻象
看得见“中国”的房间
过的是春节还是“春劫”
《中国民歌榜》提倡“大概念,宽民歌”
把古城搬到纸上的80后
11个新险种为文化产业保驾护航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