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在西部,长庆油田却执著地开展了一场“磨刀石上的革命”。长庆油田是有名的“低渗透”油田,地下的油都渗进岩石孔隙。早在20年前,长庆油田就被国外专家宣判“没有开发价值”。
国际石油界用“毫达西”作为反映渗透率的基本单位,少于50毫达西的油田称为低渗透油田。长庆油田70%的储层渗透率小于1毫达西。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长庆油田硬是创造了“三低”油气田的开发奇迹:从2006年产量突破1000万吨后,每年以500万吨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产量飙升至3500万吨,超过胜利油田,成为我国第二大油气田!
从2002年至2008年,中国石油原油产量连续7年保持增长,2008年更是达到1.08亿吨的历史高值。来自中国石油化工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原油产量达到1.89亿吨,仅次于俄罗斯、沙特阿拉伯和美国,成为世界第四大产油国。
中国石油不仅生产了全国60%的原油,还生产了国内市场83%的天然气。2005年天然气产量突破300亿立方米后,连续7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快速增长,连续4年换“百位”字头。200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达到683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目前,中国石油天然气产量在油气总产量中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12.4%上升到2009年的34.6%,成为最具成长性的业务。
“十一五”期间,也是中国石油新的油气储量增长高峰期——先后斩获6个超亿吨级规模石油储量区,形成7个千亿立方米以上规模的天然气储量区,油气接替率达到164%,远远超过83%的国际平均储量接替水平。
四条线
2009年冬天,武汉闹“气荒”,让汉阳钢厂无缝钢管分厂厂长张纪明苦不堪言。为“保民用”,该厂两次被“断气”,工厂不得已停产,只完成同期计划的60%。
这种状况一直到西气东输二线东段中卫-黄陂干线投产才彻底改变。来自万里之外的中亚天然气,源源不断地保证了这个工厂的正常生产。
中卫-黄陂段干线全长1393公里,起自宁夏中卫联络站,经甘肃、陕西、河南、湖北,最终到达武汉黄陂分输压气站。除向以上地区供气外,这条管道还将通过忠武线、淮武线将供气范围辐射至湖南及川渝地区。
此前,从新疆霍尔果斯至宁夏中卫的西段干线工程已经建成,并在霍尔果斯与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相连。2009年12月14日,胡锦涛主席与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元首共同开启阀门,来自中亚地区的天然气开始通过管线输入我国;2010月1月20日,西气东输二线西段管道全面达到供气条件,开始向陕京二线分输天然气,北京及周边地区已用上了中亚天然气。2010年12月31日,陕京三线也全线贯通。
由东、西两段构成的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是我国引进利用境外天然气的陆上能源大动脉。它由西北至东南,从万里之外的土库曼斯坦把天然气送达上海,运抵广州、香港。
这仅仅是“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构建的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中的一条。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原油需求国。长期以来,原油进口的主要路径是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回国。这个1080公里的海峡,每天通过的船只近六成是驶往中国的,其中绝大部分是油轮。有人形象地比喻:谁控制了马六甲海峡,谁就把手放在了中国的战略石油通道上,谁就能随时威胁中国的能源安全。
“十一五”期间,中国石油以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视野和气魄,抓住世界石油经历“油价过山车”动荡和全球金融危机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大力开辟我国能源进口通道,破解“马六甲困局”。
2006年7月,中国首条跨国原油管道——中哈原油管道正式投运;2009年4月,中俄原油管道建设开工,2010年底,中俄原油管道按计划投产,大线开始运营;2010年6月,中缅油气管道建设开工;2010年9月,中国石油首个LNG(液化天然气)码头在大连竣工。
至此,我国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油气通道战略布局初步完成,中国进入了多元化油气进口新时代。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油气管网建设的高峰期,由“十五”末不足3万公里,增至现在的近5万公里。目前,中国石油生产的70%原油和成品油、99%的天然气都通过管道运输到全国各地。
数据显示,中亚原油管道输送能力已突破2000万吨/年,中亚天然气管道年输气能力达到300亿立方米;中俄原油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1500万吨,最高可达3000万吨;中缅油气管道设计年输油能力达到2200万吨,输气能力达到120亿立方米天然气;东部海上通道建设将实现LNG每年1000万吨以上、原油4000万吨以上的供应能力。按此计算,相当于增加油气当量1.45亿吨。
走全球
2008年,中国石油明确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目标。促使中国石油把目光转向国际的,还是中国需要石油的现实。
巴格德雷,在土库曼斯坦语中意为“幸福之乡”。可到了21世纪,这里仍是一片只生长着红柳与梭梭的沙漠。人们常说,只有迷路的骆驼才会去巴格德雷。
当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公司的设计人员拿着“中土天然气项目巴格德雷合同区域地面设计”的模拟图纸出现时,项目的业主惊呆了。在这个高度敏感的边境地区,连业主也无法找到一张准确的区域地图。但中国石油的设计人员却在基础资料奇缺的情况下,结合卫星遥感图及气区位置图,解决了这一难题,从而打开了“幸福之乡”的大门。
这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铁人精神”的现代版。
在泰国,中国石油的GW80钻井队也因为表现出色受到赞誉。泰国国家石油公司总裁马鲁特吩咐:“就算打井数量有限,别的服务队伍可以停,唯独GW80队不能没活儿干。”
这么高的待遇,是GW80队通过一流的装备、技术和管理赢得的。昔日,一个井队能“日上千,月上万”,就被视为英雄,而现在GW80队一个小时钻井400米是常事儿,连续5年进尺10万米,2007年就以进尺12.3万多米的纪录成为同类钻机中的世界第一。
中东市场,历来被认为是世界石油界的奥林匹克竞技场。甲方眼光挑剔,门槛很高,长久以来被跨国石油巨头把持。
这一“禁区”在2009年被突破。这一年,中国石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成功进入伊拉克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开发伊拉克最大的油田之一——鲁迈拉油田。
在伊拉克项目启动仪式上,中国石油总经理、股份公司董事长蒋洁敏说:“进入中东石油市场是几代中国石油人的梦想。”
苏丹3/7区,一个曾被跨国石油公司判了“死刑”的区块,在中国石油科技工作者的手中,仅用两年多即变成亿吨级大油田;哈萨克斯坦肯基亚克盐下油田,在沉睡了30年后,被中国石油科技人员唤醒,3年内实现200万吨的原油生产能力;已经有130多年开发历史的秘鲁塔拉拉油田,在中国石油接手后连续16年产量不降反升,“百年老油田”青春焕发。
随着“硬骨头”一块块被“啃”下,中国石油的海外事业出现生机,由最初的单一合作开采,一步步向跨国并购、风险勘探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迈进。
在中亚、亚太、北美,收购哈萨克斯坦PK石油公司,购进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股份,对哈萨克斯坦曼格什套公司、加拿大阿萨巴斯卡油砂公司、澳大利亚箭牌能源公司等大中型油气公司和资产屡屡斩获,涉足海上油气、天然气和LNG、油砂等领域,创造了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最新纪录。
目前,中国石油在海外已建成苏丹1/2/4、3/7区和哈萨克斯坦PK、阿克纠宾4个千万吨级油田,委内瑞拉、印度尼西亚等7个200万吨以上油气项目,海外大庆已初见雏形,初步形成非洲、中亚、南美、中东和亚太5大油气合作区以及上下游一体化的产业链。
“十一五”期间,与中国石油有油气合作的国家和地区从22个增加到29个,涉足的项目从58个增加到81个。891支工程技术服务队伍遍布全球40个国家,物资装备出口到97个国家和地区。
据统计,中国石油在海外油气当量达到8500万吨,海外原油加工量达到1008万吨,国际油气贸易额达到660亿美元,海外油气管道总长度达到9616公里,跨国经营指数接近20%。
在美国《石油情报周刊》最新公布的世界50大石油公司综合排名中,中国石油由2005年的第7名上升到第5名。在美国《财富》杂志最新公布的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石油由2005年的第46名,一路飙升至第10名。在英国《金融时报》最新公布的世界500强排名中,中国石油超过埃克森石油公司,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而在10年前,中国石油在世界50家最大的石油公司中居第11位,总资产占埃克森公司的66%,但销售收入仅为埃克森的32%,净利润仅为其几十分之一。
数据显示,中国石油总资产5年间翻了一番,超过两万亿元,营业额跨上万亿元台阶,上缴税费突破2000亿元大关,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脊梁”。
本报北京1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