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高考过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长苏志刚就会接到这样的电话:“哎,我家孩子没考好,能否上您的学校啊?”接到这样的电话,苏志刚很是无奈,因为在中国,上职业院校还是大部分家长和学生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能上普高就不上职高,能上大学就不上高职。
“这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造成的,吸引力问题已经成了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上海市教科院副院长马树超为苏志刚分析了原因。“现在看来,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是个全球性的难题。”马树超感慨道。
马树超是在1月11日~12日于青岛举办的亚欧(ASEM)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上发出的感慨,这一会议的主题是“在新的全球经济形势下,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并促进就业”,来自德国、英国等23个亚欧国家的代表围绕会议主题研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和所面临的问题。
奥地利的代表直截了当地说:“在大部分国家,职业教育不是首选,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新加坡技术教育学院首席执行官胡育敏同意这个说法并补充说,“在新加坡,成绩非常好的学生肯定会选择好的大学;那些成绩不好的其中25%选择了职业技术教育”。
对此,未参加本次研讨会的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研究所所长石伟平教授也作过研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全世界都曾经或正在面临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欧盟相关报告显示,2004年新入欧盟的10国中,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吸引力在进入21世纪的前几年中一直在下降,学生毕业情况和招生情况双双下落。这直接促成了目前欧盟的一系列推进职业教育有关措施的施行。
德国职业教育曾被奉为“德国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德国“双元制”曾经是“在国内是骄傲的源泉,在国外则是模仿对象”,然而在上个世纪末也曾面临着吸引力减退的问题。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让这种被广为称道的职业教育模式陷入了重重困难,即“双元制”内部对其需求和必要性的看法存在分化、“双元制”适应市场和行业变化的速度太慢和双元制的高费用。这些导致德国的职业教育出现下滑。
在英国,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文化上来看,“职业教育是英国的主要‘历史性软肋’之一”。这是源于传统文化对英国职业教育长期的偏见。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也曾一度面临社会认可程度低,导致技能人才的供给不足。
参会的代表认为,应该从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教学设施改善、师资质量提高、提高劳动者收入等方面入手,以此解决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这一难题。
然而,在讨论时,中国教育部职教所副所长余祖光向与会者提出了问题:“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的吸引力不够,这可能涉及教育的质量;一是职业的吸引力不够,比如,有的职业收入很高,有的职业收入就很低,职业差别很大。但是,在造成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的问题上,到底是教育的原因大还是职业的原因大呢?”
这个问题得到了与会者的热烈讨论,但最终没有达成一致的看法。看来,破解职教吸引力不足的问题还任重道远。
本报记者 梁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