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总有那么多让人不放心的问题。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一种名为“一滴香”的东西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据说,这种东西只要一滴,就能让清水变成高汤,而且还拥有鸡肉味、鸭肉味、牛肉味、羊肉味等不同口味。
“一滴香”到底有哪些成分?为何如此神奇?却没有一个部门出具明确的诊断书。
与“一滴香”相继进入公众视野的还有“飘香剂”、“辣椒精”、“火锅红”等食品添加剂。与那些用天然食材耗费大量时间熬制的高汤相比,这些物质只需投入少量,就能拥有同样甚至更加出众的味道。
食品专家也搞不懂添加剂的成分
“这些都是什么东西,我都不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君石告诉记者。正是由于不清楚这些食品添加剂的具体成分,所以无法判断其是否安全。
统计显示,在我国,食品添加剂已经成为食品行业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各类食品添加剂的年产量已经超过200万吨,味精、柠檬酸、木糖、木糖醇和香料中的乙基麦芽酚等产品的产量已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但是,这些食品添加剂对人体安全吗?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致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相关部门。但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没有部门给予回复。而多位从事食品安全研究的专家也表示对这个问题缺乏了解。
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
北京新辣道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肖桂森有着30余年的餐饮业从业经历。据他介绍,我国从1952年开始审定食品添加剂,目前国家审定的食品添加剂大概有2000多种,其中70%以上属于香料。国家审定的食品添加剂又分三种,一种是通过物理方法从天然食品中提取的物质,一种是通过化学方法从天然食品中提取的物质,还有一种是人工合成的化学添加剂。
“理论上说,只要是国家审定的食品添加剂,都是对人体无害的。”肖桂森说,但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对这些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还有一个度的限制,如果不按要求使用,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肖桂森认为,人工合成的化学食品添加剂更值得关注。虽然按照国家标准使用没有健康威胁,但如果长期服用,其累计的量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现在在科学上还没有定论。
肖桂森告诉记者,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食品添加剂都比我国要多。经济越发达、科技越发达,食品的种类就越多,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也多。
“之前也听说过‘一滴香’,但至今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东西。”肖桂森说,“对于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一方面要看其是否属于国家认定的食品添加剂范畴,另一方面还要看具体的使用。”
他说,有些餐馆使用了国家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之外的添加剂,还有一些餐馆虽然使用的是国家认可的食品添加剂,但在使用中存在超标准的情况。
八九个婆婆管不好一桌饭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严卫星告诉记者,在我国,食品添加剂有哪些种类、该如何使用,都有明确规定,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食品添加剂的标准体系。
2010年6月1日起,我国首部《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开始实施,根据新规,所有食品添加剂成分,必须在外包装上进行标志,并推出召回制度。《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也在2010年推出了新修订的版本。
然而,光有标准还不够,谁来监管标准的执行?“食品添加剂归哪个部门管?”
对此,即使是有30多年餐饮业经历的肖桂森也说不清。在他看来,我国对于食品的监管是政出多门,但就是没有为消费者说话的部门。
食品监管是分段管理。一份食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历农业部、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卫生部、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多个部门的监管。这样的监管体系并没有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在社会上,有批评认为,在我国,是八九个婆婆管不好一桌饭菜。
2009年6月1日,我国《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2010年2月,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成立。
按照《食品安全法》确定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在中央一级,卫生部门承担综合监督的职能,生产环节由质检部门负责,流通领域由工商部门负责,餐饮服务行业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用农产品由农业部负责。在地方一级,由地方政府依照《食品安全法》及有关规定确定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
但2009年以来,毒奶粉、假豆腐、食品添加剂非法使用等问题频发。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2000年以来,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都对中国的食品安全颇多微词。”
“在监管体系上,监管的部门太多太杂,看起来,各个监管部门都在管,实际上谁都没有认真监管。”竹立家说,从历次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上看不出到底哪个部门是真正的责任主体,没有规范,逮到哪个部门就算哪个部门的。
竹立家认为,我国目前在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视程度上已经非常高,不仅有各个监管部门在监管,国务院层面还有一个食品安全委员会。但恰恰缺少一个对食品安全最终负责的部门。
“现在一些政府部门为公众服务、对国家负责的责任心在下降,这些部门为自身服务的欲望要大于为公众服务的欲望。”竹立家说,现有的组织结构、组织机制让我们的政府部门用了一些不该用的领导干部,如果政府部门为公众服务的责任心不能得到加强,什么样的监管都难以做好。
本报记者 李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