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1月2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蓝色国土”上的“中国奇迹”

——中国近海建成海上大庆油田纪实

新华社记者 安蓓 吴雨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1月21日   08 版)

    这是“蓝色国土”上创造的“中国奇迹”:

    截至2010年12月19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域年油气产量首次突破5000万吨油当量。

    这一刻,距离美国打出世界第一口海上钻井过去了114年;距离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起步,过去了半个世纪;距离1982年中国海油成立,尚不足30年。而那一年,中国海上石油产量仅9万吨。

    在历史的坐标中,中国石油工业将记下新的一笔。这是一段石油人不断探索不断赶超的历史,是石油人在中国海域滚滚的波涛中,在大庆油田创造的辉煌中,不懈追求、开拓、创新,重新书写的历史。

    中国海域油气年产量5000万吨的实现,意味着我国跻身世界海洋石油生产大国行列。海洋将作为我国最现实、最可靠的能源接替区之一,夯筑起中国能源安全一道新的屏障 

    中国海域油气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又一个标注历史的刻度!

    “建成海上大庆油田,这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它标志着我国石油工业发展格局完成了从‘以陆地石油为主’,向‘陆海统筹、海陆并重’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在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石油工程技术、大型装备制造等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海油总经理傅成玉说。

    随着世界油气需求越来越大,陆地资源发现难度日益增加,海洋,特别是水深300米以上深水,成为获得重大油气发现的希望所在。

    国际能源署估计,全球油气资源量三分之一位于海洋。全球近10年发现的大型油气田中,海洋占60%以上。这10年间,我国新增石油产量53%来自海洋,2010年这一比例逾80%。

    从陆地走向海洋、从浅海走向深海、从深海走向极深海,世界石油工业澎湃前行的洪流中,海油人,正奋力前行。

    2011年6月,由中国海油自行建造的世界最先进的第6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将投用于中国南海深水海域。

    承载着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发展的希望,一支以“海洋石油981”为先行军,总投资150亿元的深水装备船队即将扬帆起航。

    建成“近海大庆”后,中国海油规划到2020年再建三个“海上大庆”,即“深水大庆”、“海外大庆”以及沿海5000万吨供应能力的“液化天然气大庆”。

    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赋予了中国海油海纳百川的眼界和胸怀。作为“海上特区”,中国海油一诞生就具有世界最先进石油公司的基因。在开放合作中兼容并蓄、取长补短,迅速成长为世界海洋石油工业的“弄潮儿”

    我国海洋石油的早期勘探始于上世纪60年代,并经历了一段低迷、探索的时期。“海上石油开采具有高风险、高科技、高投资的特点。仅仅隔了一层水,海上采油成本就是陆上的6到10倍。”傅成玉说。

    1982年1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颁布。2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

    对外合作初期,体制机制的碰撞,管理理念的冲突,令海油人倍感压力。改!不改绝对不行!树立效益效率观念,改革落后的体制机制,利用外资推动勘探开发,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设备,在管理经验、安全理念、法律法规等方面与国外接轨……到2008年底,中国海油共与21个国家的77家公司合作过,吸收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

    “中国海油诞生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从诞生那一天起,通过与世界最大的跨国石油公司合作,中国海油的发展基因里注入了当代石油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成长过程中,她又吸收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成功的管理经验,培养了一支高素质、富有创造力的队伍,促成了她的快速发展壮大。”原石油工业部部长、现任世界石油理事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王涛说。

    开放,不仅仅是简单模仿和照搬。在海洋一次又一次强悍的挑战面前,海油人敢于探索,勇于创新,走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海洋石油工业发展之路

    2006年5月17日,台风“珍珠”袭击南海流花11-1油田。流花被迫停产,一天损失1000多万元!

    修复工程的难度世界没有先例,甚至吓退了原设计商。中国海油决定自己修复!按照外方方案,修复加停产两年代价近百亿元。而自主修复工程仅用时1年零3天,以低得多的费用提前一年复产,减少直接经济损失40亿元,创造7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创出零事故安全纪录,令世界海洋石油界震惊。

    “跨国公司的资源战略是全球性的,这决定了它们在选择介入时把利润放在更重的位置,风险稍大就可以考虑放弃。但中国资源基础薄弱,必须把现有资源当作我们的家园悉心经营。”傅成玉如是说。

    自主创新的每一步跨越,都是不断迎战、攻坚克难、征服自我的过程。

    截至2010年底,渤海海域累计发现原油地质储量45亿方,其中稠油占比62%。开发海上稠油是世界级难题,外国公司纷纷退出。依靠自主研发,海油人攻克了海上稠油注海水强采以及长距离海底稠油混输等关键技术。目前渤海稠油产量超过世界其他国家海上稠油总产量。

    “中国海油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否定自己,不断改变思路,不断挑战新目标的过程,依靠的就是技术和管理的不断创新。”中国海油副总经理周守为说。

    21世纪初,中国海油剥离优良资产在海外成功上市,并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改革存续企业。改革过程中,创造无一人下岗的奇迹,形成“员工是改革的主体,不是被改革的对象”等理念。

    茫茫大海上,面对孤独和海洋的波谲云诡,数万名普通的海油人,以他们的忠诚和责任、勇敢和激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夯筑起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万里长城

    王建新1975年起在海上跑船。从给外国公司打工到加入中国海油,现任“渤海世纪号”安全总监的他告诉记者,“在这艘船上工作有一种自豪感,因为这是在祖国海域上为祖国找油。”

    和老海油人相比,27岁的生产领班温晓杰对海上工作经历过一个适应过程。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分配到“渤海世纪号”工作。海上工作一个班28天,孤独和不确定性是最大的敌人。但严格的管理制度、紧凑的工作安排,以及海油人“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感染改变着他。

    “渐渐地我爱上了这份工作。和陆上不同,海油人在面对广阔突变的海洋环境时,必须有独当一面的技能和坚韧勇敢的内心。”

    “这就是海油人工作的常态,也正是海油精神产生的土壤。”中国海油副总经理吕波说,“敢闯新路、勇担责任、善于学习、包容创新”的海油精神与“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一脉相承,又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被赋予新的内涵。

    兴海强国,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在海上大庆油田建成之际,激荡着我国300万平方公里海域,激荡着每个中国人的豪情壮志。

    继往开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海浪中搏击历练的海油人,必将为祖国能源安全和海洋发展创造新的辉煌!

    据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蓝色国土”上的“中国奇迹”
《2010中国女人幸福关系调查白皮书》发布
“红领巾梦想助推计划”启动
2010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公布
全国共青团农村工作会议在广西召开
甘肃省纪委否认陇南地震资金挪用
东莞一市民“叫板”路桥费年票
专家:CPI涨幅成今年经济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