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昆明1月21日电(记者张文凌)在此间召开的云南省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一些委员向记者抱怨“不愿写提案”。“每年写的提案办结的少,正在办理的多。甚至有的提案转了一圈,又回到我们自己手上,没解决任何问题。这种提案‘回娘家’的现象是对政协委员的伤害。”一位政协委员直言不讳地说。
另一位政协委员告诉记者,他曾经连续两年提过一个提案,但是办理提案的相关单位每次与他面商时都先诉一大堆苦,然后请他谅解并签字。“面商的机构每次来都很有诚意,但总是说‘条件不成熟’、‘政策不配套’,请求谅解。我们也没办法,不谅解也得谅解了。”这位委员说。
还有一位委员今年接到的一份市政府的提案答复中,上面落款的日期,与具体办理单位提交的办理情况时间不符;更令他哭笑不得的是,办理单位提交的办理情况,用整整13页的材料,阐述了本单位近年来为城市发展所做的大量工作,关于提案办理的情况只有寥寥几句。
委员们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与政府相关部门对政协工作重视不够有关,政协委员提供的信息、对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一些委员的提案质量不高,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不少委员也是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他们的提案大多从部门利益出发,为自己部门要钱、要政策。”一位委员说,这些具有政协委员和行政领导双重身份的委员,分组讨论时总是谈本部门做了哪些工作,还有什么困难,却很少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去谈问题。 “我认为,不仅要表彰优秀提案,也要设‘最差提案奖’,对委员们进行监督。”
不少委员说,他们最怕看到提案答复上只有草草一句“正在研究解决”。委员们认为,政协应该加强对提案的跟踪,而不是简单地将提案提交就了事,不要做“老好人”,要把提案办理中不认真、不负责的部分提出来,提请政府部门加以注意。“每年提案那么多,最后办理效果不理想,结果是‘谷贱伤农’,影响了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一位委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