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考虑到“拼车”的合法性尚有“争论”,会引发的一些问题,故而,中消协为春节拼车回家的人们提出 “与陌生人‘拼车’时,要注意预防骗子或劫车者”等八项安全建议。
这不是中消协第一次对此问题发布善意的提醒。
2008年1月29日,中消协也发出过类似消费警示,尽管时隔三年,但八项安全建议的具体内容却相差无几。透过这两则近乎雷同的新闻,我们不难看出中消协的尴尬和政府的无为。
春运,常常一票难求,很多人因此断了回家的念头。如今,私家车一年比一年普及,可一日高似一日的油价、居高不下的过路费,同样让人在回与不回之间纠结。所以,拼车回家,分担费用,才会被看作是“民间智慧”破解春运难题的体现。
只是,这种“智慧”的隐忧让政府管理部门头疼:黑车会不会更加肆无忌惮?出了交通事故,责任怎么定?赔偿标准是什么?如此复杂,不好管理,于是大部分地方都是一禁了事:只要是收费的拼车,哪怕是给包烟,都是违法的,是要被罚款的,几年前,媒体就爆出收6元油钱被罚两万元的例子。但拼车毕竟不同于黑车,它并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且节能环保,不少国家甚至规定高峰期空车上路要被罚款。至于油费、烟钱,不过是人情往来,表达谢意的一种方式而已,大可不必如临大敌将其一棍子打死。
近年来,探究拼车到底合不合法的报道屡见不鲜,律师说不违法,立法人士说不该罚,但政府部门就是不表态,总也不给句痛快话。实际上,区别对待黑车与拼车、将拼车做法制度化的建议一直就有。可是,相比对拼车进行规范引导,管理部门更愿意墨守陈规,遵循“过时”的法律规定。为何会如此?其实是管理部门的“懒政”。一禁了之最简单,也没风险,但要制定一个好的政策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智慧,到了执行层面还需要有监管的水平和力量。
这着实难为了中消协,它既没有权力说拼车合法,又不能违背消费者意愿说拼车违法,只能避重就轻地提几点注意事项,“变相”地承认这种做法合情合理。
笔者以为,作为一个全国性的社会团体,中消协应该多一些担当,不能总是不痛不痒地“警示”、“建议”消费者。比如说,与其建议“车主和乘车人有必要互相了解对方的真实身份及联系方式”,不如在法律缺位的情况下,为他们草拟一份拼车合同的样本;或者与交管部门协商,为拼客们搭建一个认证平台。
中消协羞羞答答难有作为之际,有人开始为拼车族们做实实在在的小事了。日前,国内首个由民间自发组织的民间公益平台——春节回家互助联盟建立。在这里,网站要对参与者的身份证、驾照、行车证、联系方式等个人资料进行核实备案;出发前,车主和搭车人还要签协议。
至今,还没有哪个部门说这个联盟的行为违法,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