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在2010年6月28日曾以《大学生甘卖“豆腐”找回老味道》为题,报道了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塑性成型专业学生刘扬,在沈阳市13纬路农贸市场里“练摊儿”卖干豆腐的创业故事。半年过去了,刘扬的豆腐卖得怎么样了?近日,本报记者进行了回访。
刘扬已经花1.2万元引进了加工机器,是通过朋友的工厂专门设计的。他还雇了4个工人,建立了一个50平方米的“豆腐坊”,现在每天干豆腐和大豆腐的产量已经从5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不过现在他正面临新的问题,“一些顾客认为我的干豆腐口感好,但怀疑里面掺胶或者加添加剂了。”刘扬说,他的干豆腐是用土方法做的,大锅烧浆,用纯卤水点豆腐,侧重后期加工的盐水煮法才保证了口感。为了打消顾客心中的疑虑,他下一步的理想是建造一个正规厂房,融合传统大锅烧浆的做法,生产让人们放心的豆腐,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去他的厂房里参观。客户要还是不放心,他就把豆腐在厂房里的生产过程全程用DV拍摄下来,然后在豆腐摊播放。
“厂房面积至少也得200平方米”,刘扬坦言,自己的“野心”源于一则消息——按照“每1.5公里半径、每1万人规划建设一个1000平方米菜市场”的标准,沈阳今年要新增55个农贸市场,这意味着他销售干豆腐的渠道将增加7倍左右。刘扬计划在新增的每个市场都设有自己的豆腐摊,并雇用自己的学弟学妹来经营。“半年前我还是自己单干呢,现在不也已经雇了几名工人,当上小老板了吗?”刘扬嘿嘿一笑。
不过摆在他面前的最大难题还是资金,从“作坊”到“厂房”至少需要投入100万元以上。父母拿出了13万元的积蓄,无力再增加投入。现在他每月的营业额可以达到两万元,但去掉生产成本,每天送货的燃油费用,和雇用工人的花销,赚回来点钱都“添置”工具等垫底用了。
刘扬想通过贷款解决,“但现在贷款太难了,我又没有本地户口,就业人才中心、银行我都跑遍了,没有针对我这样创业大学生的大额贷款。”刘扬想呼吁呼吁看有没有人愿意给他投资,不过没有当地户口也没房产,全部家当只有一辆面包车的他,能够打动投资者的也只有创业计划和激情。
“我还是想‘大干’,让沈阳人都知道我的豆腐,每天干豆腐和大豆腐生产到5000公斤不是不可能的任务。”刘扬告诉记者,成为媒体关注的“名人”后,他的确火了一阵子,不过要想做大事业,还是要踏踏实实提高产品的质量,毕竟豆腐吃的就是个“味儿”。现在豆腐的销量还可以,但渠道只局限于刘扬常跑的几个市场,归根到底还是产量上不去,市场“铺”不开。
出名后找上门来向刘扬“取经”的创业者有不少,不过多数都被他“吓”跑了。通常,刘扬会先给他们列举自己每天的工作日程:“凌晨3点起来打豆,磨豆子,熬豆浆,压大豆腐,8点做好后开始向九路市场等4个市场和几家销售点送货,10点回来以后要开始做下午的干豆腐,15点做好后,下午开始向市场送货。送完大约17点,回家后还要泡豆子,每天都要忙到22点。周末也不休息。”
累了一天,躺在床上,刘扬还时常睡不着,如何降低成本,扩大销售渠道,打出品牌,增加市场占有率等,是他每天睡前都要思考的问题,有时一“合计”点事,就到12点了,睡上3个小时再爬起来开始工作是家常便饭。
面对这样的日程表,慕名而来的创业者们大多打起了退堂鼓。“创业是个‘心苦’活儿,不把丑话说在前头,将来困难找上门了他们可没后悔药吃,创业可把我折磨得够呛,你看我是不是比半年前瘦多了。”刘扬摸着自己的下巴比画着说。
得知团沈阳市委青年创业促进会同国家开发银行建立3.2亿元的青年创业贷款资金,去年已经为18个项目发放资金1690.5万元贷款的消息时,刘扬决定申请试试。“就算贷不来钱,至少也能找个创业导师带带我,帮我出出招。”他说。
相关文章:大学生甘卖“豆腐”找回老味道
本报记者 王晨 实习生 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