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2岁的塔吉克族商人马依尔江说,苦难是他的财富。
通过24年的商海打拼,马依尔江把国际贸易做到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足迹遍及176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外拥有27家独立法人公司,资产上亿元。他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现代的“丝绸之路”商人。
每年,马依尔江都会把公司近一半的收益用于捐助家庭生活困难大学生、帮扶新疆及兵团贫困农牧民和慰问部队官兵。
对钱,马依尔江看得很淡:“三顿饭之外的钱就不是你的。对我的孩子也一样,一方面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但创业时一定要白手起家,钱来之不易,要回报社会。”
马依尔江说,“我时常问自己,为什么来到世上,又会怎样离去?离开时,人们会想起我吗?我做了什么好事?”
24年慈善心
马依尔江出生在新疆喀什地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塔县”)的一个牧民家庭。一家人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儿时,父亲常常给他讲祖辈们的故事:塔县所在的帕米尔高原是古代新疆联通中亚和南亚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爷爷的爷爷带领装满物资的上百头骆驼,从中国出发,到巴基斯坦、印度、英国等国家,进行商品交易。那时,家族很有钱且地位显赫……
“爷爷们那么优秀,为什么我们这么穷,我以后也要做大商人!”小马依尔江在心底暗自发誓。
小马依尔江展现出超出同龄人的聪明禀赋,他跳级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一天,14岁的马依尔江在县城看到一辆运食品的旧解放车,就偷偷地爬上车斗,蜷缩在车尾。那个年代,从平均海拔4000多米高的塔县到喀什市近300公里的路,要走三天三夜,途中要翻山越岭,在石子土路上颠簸。
到了喀什市,当地的商贸繁荣令他惊讶,他决定在这里学本事。
马依尔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似乎与生俱来。下车后,他发现鞋磨烂了,径直走到鞋摊前,“叔叔,能不能把鞋补一下。”“三毛钱。”“我没钱。”“没钱补什么鞋。”“我能帮你干活。”
两天后,马依尔江不仅补好了鞋,还净赚了两元。
此时的马依尔江,正沿着儿时定下的目标一步步前进。像爷爷一样到国外挣钱,必须要懂语言。因此,他白天打零工赚钱,晚上跟老师学习阿拉伯语、波斯语和乌尔都语。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喀什,巴基斯坦等邻国的客商蜂拥而至,当地维吾尔族与巴基斯坦经商的人越来越多,马依尔江开始当翻译——苦学3年的语言终于派上用场。一年时间让马依尔江收获颇丰。他不仅认识了很多外商,学到经商的技能,也收获了劳动报酬。
1986年,马依尔江决定回家。在外漂泊学习的4年间,他没有给家人寄一封信,以至于当他长途跋涉7天后回到家乡,所有人都惊慌失措地逃跑。一位老人对他说,“你这么多年没有音讯,都以为你死了!”
在和田,他用做翻译赚的钱买了5条地毯。回家后,马依尔江把地毯卖给当地外贸公司,赚了1200元。这是他做生意掘的第一桶金。
就在同一年,凭着对外贸市场的高度敏感,马依尔江把中国丝绸带到巴基斯坦,价格整整翻了6倍,赚了10万元。
一单单的进出口外贸生意让马依尔江的财富滚雪球般地增长。他儿时的梦想慢慢变成现实,像爷爷们一样成为大商人,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游走……
苦难是他的财富,财富是他表达爱心的基础。白手起家致富后,他把目光聚焦在家乡的农牧民、部队官兵和贫困学生身上,竭尽所能地给予帮助。
这一帮,就是24年。
“我来承担你们的学费”
一天,一个汉族小伙子走进马依尔江的办公室,怯生生地说:“我是新疆大学二年级学生,来自山东,马上要开学了,实在交不起2600元的学费,我不打算上学了,想在你这儿打工。”
马依尔江问明情况后,当即对小伙子说:“你一定要继续上学,学费我帮你交,每月再给你150元生活费,直到你大学毕业。”在他的资助下,这个小伙子顺利完成了学业。
这样的资助还有很多。
有着经商天赋的马依尔江,开公司、办宾馆、搞房产,销售水泥、丝绸、陶瓷、钢材、农副产品。虽然在商海中如鱼得水,但“今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上大学”,懂七国语言的马依尔江经常这样感慨。
为了圆梦,他在繁忙的经商生活之余,抽出时间考入新疆师范大学函授班,学习法律、经济专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高级研修班,先后取得大专文凭、本科文凭及高级经济师职称。
可在马依尔江眼里,这和正式考进大学毕竟不同。他羡慕那些能考入大学的年轻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亲耳倾听老师的授课,徜徉在温暖的图书馆中,那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事啊。
每当听说一些学生考上大学,却因为家中贫穷无法继续学业时,他总是坐不住:“我敬佩有学识的人,因为家庭贫穷,我没有机会读高中、大学,我不希望贫困学子像我一样艰难。”
2004年,16岁的维吾尔族女孩玛依拉考取了和田师范学校舞蹈专业,这本是让全家人高兴的事。可到学校报到时,得知学费每年要4000多元,妈妈伤心地说,家里种地只能维持日常开支,没有那么多钱供她上学。
悲痛欲绝的玛依拉收拾东西准备返回和田地区墨玉县卡拉克什镇七村和父母一起务农。但是,学校告诉她一个好消息:好心的企业家马依尔江要资助学校所有贫困学生中专3年的全部学杂费,玛依拉是其中之一。
这只是玛依拉和马依尔江结缘的一个起点。次年,妹妹茹柯耶考取了北京民族文化艺术职业学院舞蹈专业。那年,玛依拉的父亲辞世,马依尔江得知情况后,迅速赶到玛依拉家中,安慰她的家人,并表示要承担姐妹俩的全部学杂费。
姐妹俩毕业后,玛依拉顺利进入和田地区舞蹈团工作,而妹妹一直待业在家。为了表达感恩之情,玛依拉经常给马依尔江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情况,不管多忙,听筒另一端传来的声音都是耐心而真诚。
“找不到工作是因为水平低,你们应该继续深造,不断努力学习,上大专、本科,放心,我来承担你们的学费!”
“我们怎么报答您?”
“好好学习就是最好的报答!”
2010年,玛依拉和妹妹考上了新疆艺术学院成人教育舞蹈专业,她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毕业后回到和田,找一份好工作,好好报答马依尔江哥哥”。
24年的经商历程,也是马依尔江捐助贫困学生的历程。24年中,他一共资助了新疆内外2710名各族贫困大学生。他曾在新疆大学设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会。每年,他都主动为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等高校各民族贫困大学生送上一笔笔助学款。有时,他还会在大学开设讲座,讲述自己的创业故事,激励青年努力奋斗。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决定了他的命运,我不相信这句话,科学系统的教育能让所有孩子回到同样的起跑线上,我不希望孩子们因家庭贫困失去机会。”马依尔江说。
巨大的精神财富
除了贫困学生,农牧民是马依尔江重点帮扶的对象,他还经常去慰问部队官兵。
1986年,马依尔江卖地毯赚的1200元,是他的第一桶金。谁都没想到,他把600元换成羊肉、新鲜蔬果和日用品送给常年驻扎于此的部队边防官兵,200元给了父母,剩余的400元买了食品分发给周围牧民——他没留给自己一分。
为了帮助家乡农牧民改善生活,他曾经创建塔什库尔干扶贫贸易进出口公司,帮助一些塔吉克族青年走向创业路,扶持县城青少年足球队,为县政府赠送轿车、电视、电脑,为贫困农牧民赠送生产生活物资。
马依尔江还曾进行过一次特殊的买卖。
1998年8月,他来到瓦恰乡的群山之中。那时,有不少商人来到山上,以每公斤5元的低价买走了一批牛羊,运到山下卖高价,让辛勤劳动的牧民吃了大亏。马依尔江得知消息后,特意进山购买牛羊。他以每公斤9元的价格购买了30多头牦牛、300多只绵羊,运到山下出售,亏了18万元。实际上,他等于给了这些牧民18万元的扶贫款。
他对牧民说,谁要上山购买牛羊,价格就是每公斤9元,以后如果牛羊卖不出去,我就以这个标准价收购。马依尔江刻意“抬高”牛羊市价后,把投机商堵住了,把实惠留给了牧民。
提起帕米尔高原和塔吉克族,很多人会想起老电影《冰山上的来客》。马依尔江说,塔县与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三国接壤,边境线长800余公里,边防官兵常年驻扎在条件艰苦的高原地区保家卫国,老百姓与部队官兵和谐相处,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官兵们生活单调、物资匮乏,餐桌上只有大白菜、莲花白、洋葱和胡萝卜,有的官兵因为强烈的紫外线照射和营养不良,脸色黑黄,身体状况不好。那时,马依尔江常常购买牛羊,翻山越岭,送给边防哨所改善伙食。
部队官兵的物质条件大大改善,精神生活却依然单调。每年“八一”建军节,马依尔江都会带领演出队和慰问品前来探望,给官兵带去欢乐。
“我能安稳地在国内外赚钱,就是因为祖国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保卫平安,我有义务为边防官兵做点事。”他说。
在马依尔江宽敞的办公室里,有一面墙挂满各种各样的荣誉证书与奖杯,代表着他巨大的精神财富。
本报记者 王雪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