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2月0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夏天成为附近社区居民的乘凉处,冬天变成个别拾荒者与流浪汉的避风港

免费开放迫使博物馆放下身段求转型

本报记者 李剑平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2月01日   03 版)

    近日,杭州图书馆对乞丐、拾荒者免费打开大门,在社会上激起一片争议之声,这再一次将公众的注意力引到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这个话题上。时至今日,部分省市的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已有两年时间,这些场馆是否能适应由此带来的入馆参观人流与人群变化?它们的社会教育功能实现得怎么样?如何实现雅俗共赏?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跟随国家文物局有关人员前往浙江进行调研。

    我们无权拒绝任何人入内

    1月22日,夜雪初霁,在浙江打工的王颖女士花30元买了一张成人票,带着上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在浙江科技馆转了一圈。随后,她又想领女儿走进相邻的浙江博物馆长长见识。当她习惯性地打开钱包准备掏钱买票时,保安员递上一张参观券说:“这是免费的。”

    这名进城务工者的“惊喜”,源自2008年1月23日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的通知。通知规定,除了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外,全国各级文化文物归口管理的博物馆、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部免费开放。

    实际上,在这个通知下发之前大概10年,浙江省就开始了类似的尝试,某种意义上,浙江承担了“试验田”的角色。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浩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浙江省博物馆就实行了成人10元/人,儿童5元/人的年卡制度。较之平日15元/张的门票,凭年卡参观博物馆不受时间、次数限制,非常实惠,公众接受度很高,第一年就办理了40万张年卡。

    2004年1月1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省博物馆在全国率先实行常年免费开放。随后参观人数呈现“井喷”状态,春秋季节,平均每天有七八千人进馆参观,节假日每天达1万多人,最高峰时每天的参观人数达到3.5万人。到当年年底,全年总参观人数达到105.6万人,是免费开放前人流量的5倍。

    但是,国内同行和新闻媒体的质疑之声也随即而来。“人满为患的博物馆还像一个高雅殿堂吗?”甚至在一次全国博物馆馆长会议上,这项免费开放政策遭到南方某省博物馆馆长与其他省级博物馆馆长的联合抵制。

    陈浩坦言,毫无疑问,免费开放确实给博物馆带来了一系列的冲击与考验。首先是参观人数骤增,直接导致参观质量下降;其次是人流量激增导致在馆内高声叫喊、随便打手机、喝饮料、吃零食等不文明现象增多;三是观众的人身财产安全与展览文物的风险隐患率增高。

    但是,上述现象都在意料之中。陈浩表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免费不免门票”、“免费不免管理”、“免费不免服务”等措施手段加以调控、引导与防范。

    而对于最近遭热议的“乞讨者、拾荒者进来了,博物馆会不会成为丐帮的栖息地”,陈浩回应说:“我们没有任何权力拒绝任何人入内。”

    陈浩认为,博物馆免费开放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为管理难度增加、社会舆论压力变大就半途而废,否则对改革者的打击更大。

    以浙江博物馆孤山馆区为例,免费开放后,大人上厕所要排队,小孩子则在馆区随地小便。陈浩说,厕所小了可以扩建,不能因为一个上厕所的问题就把免费开放的政策给全部否定了;同样,人流量“爆棚”影响参观质量,一年里只有29.5天是这样,“你完全可以选择不同的时间来参观”。

    从2004年的105.6万人到2010年的157万人,免费开放7年来,浙江省博物馆参观人数一直稳中有升,并在参观者结构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是外地观众从原来的五分之一变为现在的“半壁江山”,二是社会低收入群体大量走进博物馆,如农民工甚至拾荒者、流浪汉等,三是未成年人群体不断增加。

    博物馆、纪念馆很难吸引“回头客”

    过去常说,博物馆、纪念馆是高雅殿堂,参观者需要一定的文化层次与素养。那么小孩、农民工、拾荒者走进博物馆看什么?一家博物馆的负责人向中国青年报记者坦诚地说,在博物馆人流量高峰期,难免出现大人看文物,小孩看屁股的现象;文化素质高的看字画,拾荒者拾矿泉水瓶,以及夏天成为附近社区居民的乘凉处、冬天便是个别拾荒者与流浪汉的避风港的情况也无法避免。

    与图书馆日新月异的书报载体、内容相比,博物馆的基本陈列物需要三到五年才能更新一次,确实难以做到雅俗共赏。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陈勤说,这使得博物馆纪念馆不得不面临如何吸引“回头客”等难题。

    现实情况确实如此,中国青年报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博物馆的基本展览几乎是一次性消费,看过之后难以勾起再看第二次的欲望。

    为了吸引“回头客”,不少博物馆在临时展览上下工夫。但记者发现,从这些展览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他们似乎都过分注重吸引中老年观众。比如,旷世墨宝——唐宋元明书画珍品展、百年回眸——近现代书画名家精品展、滇国奇珍——红土高原的青铜传奇、明清扇面书法珍品展等。

    如何满足中小学生、农民工甚至拾荒者等其他观众群体的需求,绝大多数接受采访的博物馆负责人都没有正面回应这个问题,只是说环境熏陶人,他们来的次数多了,文化素质与欣赏能力提高了,就会潜移默化地发生一些改变。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董保华说,过去在一些地方,博物馆是一个安置人的地方,现在免费开放以后,博物馆的文化、文明成果能不能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共享?以前是缺少钱,博物馆基础设施差,眼下不少博物馆的硬件已经是鸟枪换炮,馆员素质提升等软件建设又如何与时俱进?这些都是博物馆免费开放面临的新课题。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则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免费开放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把博物馆资源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致力于建立馆校合作的长效机制。

    放下身段,转型为社会“第二课堂”

    博物馆是集教育、科研与保护于一体的机构,它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一样,是一个知识密集型的地方。董保华说,免费开放后,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越来越显现,这一点已经成为博物界与教育界的共识。

    很多博物馆和纪念馆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做一些尝试。

    西湖风景名胜管委会主任刘颖认为,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是一所综合型的社会“大学”。在这所大学里,学费是免费的,课堂是生动的,气氛是活跃的,知识是无穷的,没有毕业生,大家都是终身学子。

    陕西历史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朱铭介绍,为了满足免费开放后不同年龄层次观众的参观需求,他们的讲解词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分别针对儿童、青少年与成年人,并构建了一个由志愿者、大学生、正式在编员工与专家组成的“金字塔”型讲解员队伍。

    河南博物院副院长丁福利透露,针对中小学生观众,他们建立了由160多名志愿者组成的小讲解员队伍,这些志愿者大的十五六岁,小的只有七八岁。

    “放下高雅殿堂的身段,让死的文物‘活’起来,成为青少年公共社会教育的重要场地。”陈浩说,根据杭州市中小学生学琴氛围浓的特点,浙江省博物馆充分利用古琴馆的资源在元宵、端午与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古琴演奏会,吸引学生和家长。

    绍兴鲁迅纪念馆馆长陈勤说,学生中流传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中学语文课本收录了鲁迅的17篇文章,且都是重点文章,但鲁迅文章中不好领会的地方比较多,带学生参观绍兴鲁迅纪念馆,将之变成理解鲁迅的“第二课堂”,很多文章中不好领会的地方便迎刃而解了。

    在国外尤其是美国、欧洲博物馆,“孩子最受宠”。丁福利说,美国有近万家博物馆,其中以儿童命名的博物馆就有数百家,其他博物院都专门设有儿童展览区与服务区。中国国内只在北京有一家儿童博物馆,这方面明显落后于世界博物馆发展的潮流。

    为推动西湖博物馆成为社会“第二课堂”,杭州市行政、经济“杠杆”多管齐下。一方面要求杭州市博物馆、纪念馆承担中小学生的参观接待任务,举办适合青少年成长需要的“第二课堂”活动,中小学生每人每学年必须参加6次以上“第二课堂”活动,另一方面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兑付学生参观博物馆的“教育券”。

    这对于各家博物馆来说既是动力,又是压力。杭州西湖博物馆副馆长刘春惠说,2010年,该馆收到学生参观的“教育券”70多万张。为此,博物馆开展的走近西湖之植物篇、鸟类篇、历史“三杰”篇讲堂、馆校手牵手、寻宝探珍、中国印刷史体验营、送展进校等10大“第二课堂”项目深受欢迎,实现了博物馆免费开放的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与青少年参与性的良性互动。

    一位博物馆馆长在回答如何解决免费开放后的雅俗共赏难题时说,“上述创新与尝试都非常重要、可贵,不过还是任重而道远,需要与国民教育体系进行对接、磨合。”

免费开放迫使博物馆放下身段求转型
校舍安全工程不得拖欠农民工工资
打工子弟参观钱币博物馆
山木集团的企业文化令人震惊
太原拆迁命案宣判:17名被告人最高被判死刑
武汉铁路警方公布七种火车作案常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