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2月1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我不怕死,只怕不能飞”

——记南京军区陆航某团团长司启富

本报记者 李雪红 特约记者 丁广阳 通讯员 邱柏星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2月10日   01 版)
司启富(中)指导新飞行员训练。 郭维虎摄

    采访南京军区陆航某团团长司启富之前,记者被一再告知:此人不善言辞,极难采访。

    面对记者,他局促得黑脸上都明显透着红了。他告诉记者他有两怕,一怕媒体,二怕讲话。两怕连起来说,就是更怕在媒体面前讲话,“因为我不会说”。

    “不善说话,但他善于干事”

    “司团长不善说话,但他善于干事。”这是记者在陆航团采访时听到最多的话。他的上级、同级和下级在这个问题上,对他的评价高度一致。

    2006年1月,司启富走上团长岗位。就在他走马上任前一个月,该团在总部组织的年度训练考核中排名倒数第一,上下哗然,士气低落。面对任职命令,司启富没有荣升的喜悦,反而被沉甸甸的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

    那段时间,该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飞行员不安心、官兵战备观念不强、训练落实质量不高等问题。

    上任第一天,不善言辞的司启富和政委陈立新促膝交谈至深夜,一对主官达成共识:带部队,就是要把官兵的战备之弦紧起来,把准备打仗的思想带起来。

    一大早,司启富就拉响了全团紧急出动的警报。该团自组建以来几乎没有不打招呼的突然拉动,让官兵一时“找不着北”。

    不爱说话的司启富面对全团官兵,罕见地发表了一通演说:我就是想用这种方式提醒大家,军人是要随时准备打仗的,我们这支部队就是要随时拉得出、随时能升空、随时能打赢!

    他抓战备训练,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从单兵、单装、单要素、单系统抓起,各分队每周组织一次紧急进场、紧急出动训练,全团每月组织一次重点课题的战备拉动,每季度组织一次综合战备演练,每年按照“一个过程”自主组织一次团规模实兵实弹战术演练。

    该团受命进行夜间伞降作战课题研究后,司启富提出的直升机夜间成建制伞降,因为“前无古人”、危险系数大而引发争议。平时很注意“纳谏”的司启富这回却坚持己见:风险解决于平时,保险体现于战时。只要实战需要,冒点风险也值。

    他带领大家深入分析和实验测算最佳飞行高度、航速和间距,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试验一举成功,并在陆航部队得到广泛推广。

    前两年,大批武装直升机列装该团,任务调整后,作战重难点问题突出。在没教范可循、没经验借鉴、没硬性要求的情况下,司启富把部队拉到海上,结合武装直升机的5类作战行动要求,破解了10多个作战重难点问题,形成15项战法研究成果,得以在全军推广。

    “他老实,并不裹足不前”

    几乎所有接触过司启富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此人很老实。

    该团政委陈立新从司启富当团长时就和他搭档。陈政委说:“他的老实,不等于谨小慎微,裹足不前。”

    某次演习,或许是对这一评价的最好注解。

    “只要确定对方指挥所在这里,我就敢保证把兵力投送到位,包它的饺子!”在联合指挥所内,司启富手指地图一脸自信。

    “这一带山势起伏大,高飞容易被发现,掠地很危险啊!”

    “险就不练兵、就不打仗了?我们就是要险中取胜!”

    夕阳西下,司启富驾驶长机起飞。

    “关闭所有电子信号电源,保持无线电静默,15分钟后开通联络!”在他的指挥下,3架直升机成前三角编队,翻山越岭,骑在谷底连绵的树梢上一路掠地飞行,躲过对方侦察,实施隐蔽突袭。

    15分钟后,直升机到达目标区域上空,机降突击分队如神兵天降,从三面包抄而来,对“敌”指挥所形成了合围。

    司启富说,他不是没有过恐惧:“我不怕死,我只怕不能飞。”

    前两年,司启富带领飞行员进行挑战“动升限”训练。当时大家都想不通:这一选训课目大纲没有明确要求,没必要要求那么高。

    但司启富认为,多练一手就多一分胜算。他精心准备,科学施训,大胆挑战人体生理和装备性能极限,使人员经受了高空缺氧、晕厥等考验,装备经历了发动机喘振、空中停车和旋翼失速等挑战。

    最后,他将直升机飞行高度突破到6100米。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灾中,这一成果在危急时刻发挥了重大作用。

    当团长这些年来,司启富带领团队圆满完成24次重大演训任务、7次非战争军事行动。“这些成绩的取得,凭的是老老实实抓训练、认认真真谋打赢的事业心。”陈立新政委说。

    他创新了陆航兵人才培养模式

    在该陆航团采访,飞行员说起他们团长的飞行技术来,不仅是佩服,简直是崇拜,掰着手指头数团长会飞的高难动作。

    “作为一个航空兵战斗员,有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冒那么大风险去学这些高难动作吗?”记者问司启富。

    “不能这么理解。对于陆军航空兵来说,技术是战术的基础。这些高难动作都是战场环境的需要,可以说是飞行员用鲜血换来的,每个动作都有它特殊的作用,或是攻击,或是自身生存,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或许就因为你会飞这个动作,你就赢了。”

    此时的司启富哪是不善言辞,简直是滔滔不绝。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司启富对团里的人才队伍培养极为重视——作战关键岗位人才满编率、对口率均达100%;特级、一级飞行员占全团飞行员总人数的近15%;一级、特级空中机械师占全团机械师总人数的10%;指挥员、教练员80多名;随时能升空作战的机组是团队现有直升机数量的110%。

    这是该团现在的作战骨干人才现状。然而,5年前司启富走马上任时,第一次全团成建制紧急出动演练让他倒吸一口冷气:能单独执行任务的机组仅占全团直升机现有编制数量的60%左右,10多架新列装的飞机还没有形成战斗力。

    作为老陆航人,司启富明白,这些问题有一个共同的“扣”,这个“扣”就是团队缺人才。

    师傅带徒弟;请兄弟单位的老战友、老同学来团里任教带飞;到总参陆航部和自己的老部队争取技术支援和扶持;自己和副团长、参谋长、飞行大队大队长等领导和技术骨干,定人包干,明确时限,分头带教……为了尽快解开人才“扣”,司启富可谓殚精竭力。

    把新飞行员送到兄弟单位代训,是盘活教学力量、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一贯方法。但司启富决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外送代训向自主代教转变,由按部就班向达标跳级转变。

    他根据飞行员的思想、技术、身体、心理4个素质底数,给每个人量身定做计划,定升级周期,定阶段目标,定课目进度,定补差计划。

    2006年,飞行员蒋果被分到团里,司启富仔细看了他的档案和学校鉴定后找到他说:“在我们团,基础好、跑得快的可以快跑。想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机长,不一定要按部就班训完三级提纲,只要你肯下苦功夫。”

    蒋果鼓足劲儿,按自己单独的一套训练计划刻苦训练。3个月后,他在新飞行员中脱颖而出。司启富及时给他调整训练计划,加大难度。最后,蒋果的一提纲训练只用了12个月,比大纲规定时间提前半年。之后,他又在一年内连续完成了二、三提纲的训练,使自己成为合格机长的周期提前了一年半,实现了“三级跳”。

    在该团,像蒋果这样跳跃生成合格机长的并不少。正是由于这一创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团在最短时间内彻底摆脱了依靠总部扶持和请人代教的被动局面,走出了人才奇缺的尴尬境地。这两年,该团不但满足了自身作战准备的需要,而且先后为兄弟单位输送了35名优秀飞行员和机务保障骨干。

    司启富当团长第一年,该团接受全军年度考核,成绩由老末跨入中间行列;第二年,排名第四;近3年来,一直名列全军陆航部队第一。

    面对大家的赞誉,实在的司团长告诉记者,这些成绩离他“内心深处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过硬的标准还有差距”。

    “一旦有情况,你对你的团队放心吗?”

    司团长想了好一会儿,回答说:“复杂气象我稍有担心,简单气象绝对没问题。”

    这团长,可真实在。

新疆“内初班”学生的快乐春节
“我不怕死,只怕不能飞”
西南铁路春运之变
风雪踏归程
旱情节节蔓延 抗旱声声令急
皖北农民:过年不误抗旱
巨额投资打水漂 “民心工程”伤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