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2月10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皖北农民:过年不误抗旱

本报记者 丁先明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2月10日   01 版)

    皖北平原,旱情告急。

    自去年9月下旬以来,安徽北部小麦主产区持续未有有效降水,旱情严重。据淮北市水务局总工程师刘红军介绍,淮北地区目前正遭遇5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降水量较常年偏少九成以上。去年年底之前,全市230万亩小麦基本普浇一遍,但此后迟迟不见降水,之前稍微缓解的旱情,目前又变得严峻起来,大部分地区将逐步转为重旱。

    春节期间,记者在淮北市濉溪县走访发现,往年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今年却绿中夹黄,几乎每个麦苗都有几片枯黄的叶子。“往年这个时候,麦苗早长得肩并肩看不见地面;今年因为缺水,麦苗长得稀稀拉拉,根本盖不住开裂的地面。”濉溪县百善镇一位农民告诉记者。

    今年过年,庄稼人之间走亲访友,抗旱成为必不可少的话题。平时在外忙碌的务工农民过年返乡,“鸡鱼肉蛋都不缺,就是看着泛黄的麦苗,让人心急”。

    濉溪县双堆镇熊庙村的熊化皊,年前就从工地回到家里。“刚回家,我就下地看庄稼了,多少年都没今年旱得厉害。年前就想浇地,但那几天温度低,不能浇,怕冻坏麦苗。” 熊大爷说。

    过年那几天,比起电视上此起彼伏的“唱唱跳跳”的节目,熊大爷更爱看天气预报。他从电视上得知,春节期间天气将持续晴朗无雨,就彻底放弃了靠天等雨的一线希望,打算尽早抗旱。

    过年时,在外务工的二儿子熊庆奎、在城里教书的小儿子熊庆树陆续回家。人手够了,就等天气转暖。

    2月5日,正月初三,立春后温度升到零摄氏度以上,熊大爷在儿子面前作起了抗旱动员:“旱情不等人,生产要抓紧。只要条件允许,就得早浇,咱得保证夏收的产量。即使减产,咱也得尽可能降低损失。”

    第二天一大早,熊大爷就喊起两个儿子,拉着水管来到麦地。地头就有政府打的抗旱机井,水源非常便利。白色的水管在麦田中蜿蜒,地下水源源不断地从水管出口喷涌而出。

    熊大爷抱水管子,两个儿子扯水管、看泵机,父子三人不时地换班。一上午的时间,浇完了3亩多麦田。看到干渴多日的小麦及时“喝”到保命水,丰收有了指望,种了一辈子地的熊大爷笑得裂开了嘴。

    看着父亲了了一件心事,已在城里当了5年高中教师的熊庆树心里非常踏实,尽管一亩地1000多元的收益并不算多。“不能只算经济账,我能理解父亲对土地的感情。我们回家帮他干一点活儿,他自己就能轻松点儿。”熊庆树说。

    庄稼人走得再远,也抛不下祖辈留下的土地。在熊大爷家浇地时,熊庙村其他村民也纷纷来到地头,趁着还没有外出打工以及天气转暖的条件,抓紧抗旱保苗。“过去,过年最起码得过到初七八,之前没有人下地干活儿。今年旱情特殊,大家过节不误抗旱,有的大年三十都趁中午天暖和开始浇地了。”熊大爷说。

    群众抗旱有热情,政府也加大了帮扶协调力度。1月30日,淮北市召开全市抗旱保苗紧急会议,针对可能出现的秋冬春三季连旱,该市在前期拨付300万元抗旱专项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确保2月20日前对受旱麦苗再次普浇一遍。

新疆“内初班”学生的快乐春节
“我不怕死,只怕不能飞”
西南铁路春运之变
风雪踏归程
旱情节节蔓延 抗旱声声令急
皖北农民:过年不误抗旱
巨额投资打水漂 “民心工程”伤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