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2日,创业周刊刊登了一篇名为《王雷:带着哥哥的遗孤创业》的报道。主人公王雷背负家庭重担,艰辛创业,开办家教辅导班,帮助贫困大学生的故事感动了不少读者。过去一年,各路媒体的集中报道,加之“中国好人榜‘孝老爱亲’模范、安徽电视台年度新闻人物候选人”两项荣誉,让这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一下子成了“公众人物”。
不过,记者重访时,除了用来代步的那辆“建设150”换成了黑色“尼桑”之外,这个25岁的皖北小伙子并无太多变化:依然偏瘦的身形,短短的头发,黝黑的皮肤,微露白齿的招牌式笑容,沙哑疲惫的嗓音。
“一座8000米的高山,你把目标定在山顶,即使没完成,也能达到六七千米,如果定在半山腰,即使完成了,也不会有太高的水平。”向着既定的目标,在“农村包围城市”路线的指引下,王雷开始了市场的拓展,不过,其间还有一次“不务正业”的经营决策。
2010年9月,王雷的出众教育文化公司在省城合肥创办了第一个教学点。他的事业第一次走出芜湖,迈向外面的世界。“合肥的市场很大,目前我们还处于摸索阶段,后面我们设想在马鞍山、铜陵开办教学点,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江浙地区。”相比一年前,王雷对自己的事业有着更自信、更清晰的展望。“以后,我们希望能占据更多的二三线城市,因为在大城市,我们目前无力和大品牌对手竞争。”王雷把这一思路比喻为“农村包围城市”。
不过,在此之前,一向专注于教育培训的王雷还干了件“不务正业”的事,在芜湖一处繁华地段开了一家酒店。他将之戏称为“副业”、“插曲”。
“以前接触的都是老师、学生和家长,圈子很小,很单纯,通过开酒店,我希望能扩大自己的圈子,接触更真实的社会,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锻炼”。王雷说。酒店开起来后,王雷自然是更忙了。“白天在公司,晚上去酒店,每天就是两头跑,周末还有两节课”,对于当前的生活状态,王雷的感受是,太累。
“这种累不仅是体力上的,更多的是你脑中的弦始终要紧绷,时刻在想下一步该怎么走。”即使是这样,他对公司装修的每个细节,甚至每一张壁纸的铺设都要亲自过问。“小企业靠人,中型企业靠制度,大企业靠文化,我们目前还是小企业,没有我的跑动,效益可能不会太好”。
目前,酒店的生意比较稳定,不过,对于未来的发展,王雷一直有种隐隐的担忧:“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虽然辛苦却很顺利,这太不正常。”
“说不清楚担忧的原因,只是觉得事物发展壮大必须要经历某种蜕变”。为此,王雷想为“蜕变”的到来做些准备。“创业以来我感觉自己一直在透支知识储备,现在感觉有点跟不上了,今年,我计划抽出时间读个MBA,同时看些哲学方面的书,这对我看待和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各种关系会有好处”。王雷把30岁以前看成是人生的“储备期”。“我希望能储备更多的知识、学历、人脉、资金,更重要的是有一个团队”。
在创业的同时,王雷继续着自己的公益之路。2010年,他的公司做了两期“爱心助学”活动,共计为200名贫困家庭和单亲家庭的子女免费提供课程辅导,在当地引起不小的反响。同时,他将经营的酒店打造成“青年创业就基地”,目前,酒店员工大部分都是来自芜湖高校的在校大学生。
“他们工作时间短,而且不固定,也没有多少经验,但我开出的工资却和正式员工一样,说句实话,有点划不来。”王雷坦言,“没办法,这件事应该做。”
为了让校园里的大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实践创业,王雷下一步打算与母校合作,利用学校食堂三楼2000多平方米的空间,建设一个“创业中心”。“两个功能区,活动区主要是给社团和学生会提供场所,商业区主要是办起一些‘格子铺’,为想创业的同学提供一个平台。”
“希望能以创业带动创业。”王雷表示,“我一人创业能带动100人勤工俭学,如果能带动10人创业,也就能提供几千个就业机会”。
杨俊 本报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