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2月15日发布的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数据显示,2011年1月CPI为104.9,比去年同期上涨4.9%,低于市场预期。值得一提的是,根据2010年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支出调查数据及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此次按制度规定对CPI权数构成进行了相应调整。其中居住提高了4.22个百分点。
一直以来,百姓对每月一次的CPI统计不甚感冒,官方数据和百姓感觉差异较大,公众一贯对统计局数字收集方式的准确性持怀疑态度,也对装到CPI“篮子”内的类别价格指数构成的不科学性颇有意见。最明显的,就是居住支出指数的权数构成偏低,低到堂堂CPI竟置飞奔的房价于不顾,一个劲地表达“温和上涨”之意。此番,CPI与房价更紧密地“捆绑”,这与“4.9%”一样值得关注。
接下来,全国CPI走势将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全年房地产市场走高,势必影响CPI指数上行。若依这几年房价在宏观调控政策下依然坚挺地持续走高的态势来研判,CPI与房价捆绑后多了一股强大的做多力量,不排除出现推动CPI屡创新高的可能性。因此,即使为了遏阻CPI在高位盘旋情形的出现,也有必要在房市调控上自上而下痛下决心,由此首次形成调控房市、拉低CPI步调一致直指高房价的态势,调控重点更加明显,官方铁腕与百姓诉求更加协调,这也正是百姓乐见的可喜转变。
当然,上述喜人转变还必须建立在对通胀警戒线形成合理共识的基础上。在CPI“坐4望5”的关键时刻,已有不少经济学专家和学者在不同场合建议提高通胀警戒线,力称中国应忍受更高通货膨胀,比如上调至4%左右,以此为推动资源价格改革创造宽松环境。还有更著名的经济学家指出,从中国近期来看,维持9%的经济增长率,还把3%的通货膨胀率作为一个警戒线,会给经济带来很多问题。这些观点虽引发全国范围的口水战,但它所代表的抗通胀防线后撤的思维非常值得警惕。
说到底,百姓的心理承受能力远没有专家、官员想象的那么坚韧。能承受“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姜你军”等连番涨价潮的人群毕竟只是少数,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并不是几个简单的官方统计数据可以形容的。因此,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物价指数出现大幅度上涨的情况下,在百姓的生活事实上受到冲击的情况下,过度醉心于会议室内的CPI沙盘推演,会加剧百姓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品质的持续下滑局面。
因此,与通胀警戒线相对应,政府还应设立一个民生警戒指数——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民生警戒指数应以省为单位制作。当民生警戒指标超过一定基数(警戒线)时,地方政府应适当进行补贴。同时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完善配套方案,减轻物价上涨对百姓生活的影响,确保百姓基本生活水平不因价格变动而降低。
“十二五”规划建议,国富向民富转型,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控制收入差距扩大,而通胀预期加大,民众实际收入与生活水平下降,就是国富向民富转型必须迈过的一道坎。随着1月CPI的发布,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的市场预测已经出现。百姓的理财理念再次面临着脑筋急转弯式的考验。此时此刻,为CPI消得人憔悴的百姓需要得到实实在在的安慰。政府对百姓的焦虑应作出更有魄力更为人性更加及时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