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法制办就《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吨税暂行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根据这个征求意见稿,捕捞、养殖渔船等十种船舶将免征吨税。看到这个新闻,笔者心里一阵暗喜。因为这是最近一段时间少有的一条关于政府准备减税的新闻。
其实,早在“十二五”规划公布和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笔者都曾兴奋了一阵子。因为“十二五”规划的最大亮点之一,就是将“民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如何实现“民富”?减税无疑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可遗憾的是,从“十二五”规划公布到现在,一系列加税政策却来势汹汹——拟征房产税,调研环保税,提高车船税……
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1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增长、改善结构、调节分配、促进和谐等方面的作用。但从我国的宏观调控措施来看,同样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增支”政策在我国运用更为常见,而“减税”政策的使用相对较少。
目标要通过减税实现,但采取的措施却是加税,如何理解这个看似矛盾的问题?关键在于财政收支压力大。换句话说,虽然抱着“民富”的良好愿望,但那么多花钱的地方,又不得不让我们在不经意间捂紧钱袋子。
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当前对政府而言,最要紧的不是去捂紧钱袋子,而是首先从根本转变“减税一定减收”的错误观念。
其实,国际、国内的研究和实践都表明,减税并不一定减收。如果把整个社会财富比做一个蛋糕的话,从理论上说,增税只能使政府切的那部分蛋糕更大,而蛋糕本身并没有变大。减税则不同,它可以调动人们创造新财富的积极性,从而将整个蛋糕很快做大,这样,政府和私人分到的蛋糕都可能比以前多。对政府而言,分有限的蛋糕和把蛋糕做大再分,哪个更加智慧,不言自明。
关于这一点,有大量活生生的例子。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美国在2001年、2003年和2010年都实施了较大规模的减税计划,降低了纳税人的微观税负,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结果,极大地刺激了纳税人的创造活力,使美国经济得到复苏和较大幅度的增长,进而使税基扩大,税收收入随之增加。
2008年,我国的企业所得税实现了“两税合并”,外资企业的很多税收优惠取消,内资企业的法定税率从33%降到了25%,这是当年最大的减税因素。当时,也有很多人担心当年税收减少,会加大财政压力。结果呢,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数字显示,企业所得税当年不但没有降低,反而增长了27.3%,并在2009年和2010年均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
同样,从2009年1月1日起,我国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即由过去的生产型转为消费型,购进固定资产可以实现全额抵扣。这是2009年最大的减收因素。但统计数字显示,尽管受到增值税转型政策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但固定资产投资总量明显增加,并最终使增值税在很困难的经济背景下仍实现了2.7%的增长,并于2010年将增速拉升到了14.1%。
可见,完全没有必要一谈减税就紧张,而是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认真思考减税的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减税方案来实现“民富”的目标。不过,笔者这里所指的减税,并不是全面减税,而是结构性减税。
结构性减税,是针对特定税种、基于特定目的而实行的税负水平削减。其所牵涉的税种是有选择的,并非不加区分地针对所有税种的税负水平“平均使力”或“一刀切”式削减。同时,结构性减税还有别于大规模的减税,所实行的是小幅度、小剂量的税负水平削减,意在从量上削减税负水平,因此是“有限度”的减税,最终的目标是降低纳税人的实际税负水平,优化税制结构、促进经济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实施结构性减税的着力点在哪里呢?笔者认为,着力点应放在货物与劳务税收上,并注意发挥所得税和财产税的调节作用。具体来说,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要重点关注:
一是应该适当降低纳税人增值税、营业税税负,降低流转环节的税负水平。实施增值税“扩围”改革,将不动产纳入允许抵扣的范围,实现增值税的进一步改革,并且可适当降低营业税相关行业法定税率。
二是对所得税和财产税进行税负结构改革,实现有增有减的调整。对所得税和财产税的完善和改革,是调节分配最有效手段之一。可通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个人所得税、车船税等税种的改革,着重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纳税负担,并通过适当降低最高边际税率、强化征管等措施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率。
三是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引导作用,加大税收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税收在支持中小企业、引导节能减排、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是在房产税、消费税等其他税种的改革中,在增加高收入者的纳税负担的同时,注意不能加重普通老百姓的税负,对弱势群体给予适当税收减免,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总之,我们的发展压力还很大,容不得走走停停,更不能一味地让减收担忧阻碍“民富”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不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结构性减税政策,并非是一剂万能的灵丹妙药。对我国而言,必须在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民众的承受能力等因素后作出科学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