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记者采访多家民主党派中央,并听取一些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发现“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应对高物价、高房价和高成本,政府如何宏观调控;用工荒倒逼经济转型;提升国民幸福感,解决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五大热点,将成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关注度较高的话题。
“两会”热点一:分配失衡影响社会公平稳定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成为百姓最强呼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财富增长迅速,但是财富分配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成果没有实现均衡共享却日显突出。分配结构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居民收入占比逐步下降,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区域收入差距等不断扩大。一项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已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已从1992年的68.6%下降到2007年的52.3%。
参会18年、自称“老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辜胜阻说:“当前我国财富分配的失衡已经影响社会公平和稳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成为当前群众呼声最强烈的问题。”
辜胜阻向记者介绍,今年全国“两会”最重要的任务是审议批准“十二五”规划。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要提高“两个比重”,即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两个同步”,即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并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
“如何让利于民,藏富于民,必须改变当前‘GDP一大步,财政收入两大步,居民收入迈半步’的严重不同步状况,通过政府减税、企业让利,联手推进收入分配关系合理化。”辜胜阻说。
“要量化改革目标,制定分配制度改革的时间表,提高改革政策的执行力。”辜胜阻建议,要完善有利于政府重视居民收入提高的政绩考核体系。对居民消费率、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比重以及中产阶层比例分别设置科学、合理、量化的改革目标,明确推进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时间表,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的进程。
“两会”热点二:“高物价、高房价、高成本”来袭
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接受大考
2月22日早上8点,北京416路公交车的车载电视上,滚动播放着汽油再次涨价的新闻:“北京地区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93号汽油的价格将由目前的每升7.17元上涨为每升7.45元,97号汽油的价格将由每升7.63元上涨为每升7.93元,0号柴油售价由每升7.14元上涨为每升7.44元。北京成品油价格也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去年初去超市,最好的猪肉精排每斤16元,现在得23元,我都很少买排骨了,改买猪前腿肉,一斤12元。”为了买到便宜的猪肉,退休职工李师傅经常拿着小区周围3家大超市的宣传海报对比,哪家便宜就去哪家。“老年人退休金少,得节俭着花呀!”60多岁的李师傅说。
央行最新调查显示,全国近74%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物价满意度创11年最低。
一直想在北京买房子的徐女士最近发现,自己租住的朝阳区某小区,每平方米又悄悄上涨了2000元。春节前,均价还是每平方米2.2万元左右,春节后房产中介挂出来的价格却变成每平方米2.4万元了。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价格增长过快。今年1月,我国70个大中城市中九成房价上涨,高房价已成为我国城市居民生活“不可承受之重”。
回首2010年,食品涨、成本涨、房价涨……“涨”字成为烙在人们心中最深的印记。
“如果说,人的体检有‘三高’,那么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体检,也有‘三高’。”辜胜阻对本报记者说,当前,高物价、高房价、高成本成为最引人瞩目的3个关键词。
“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存在紧密相关的传导机制,高房价、高物价和高成本陷入不良循环,对当前我国宏观调控带来巨大的考验。”辜胜阻分析,高房价、高物价不仅影响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抬升了居民的生活成本,而且会形成工资水平上升的压力,进而导致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原材料、资金、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成本不断上升,以及汇率风险加剧等多重因素共同推动企业生产成本上涨,高成本反过来又带动产业链相关产品和服务价格上升,进一步提升消费者生活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调研部部长蔡玲表示,今年民建中央将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33份提案,内容包括稳定物价、住房保障等热点问题。
民建中央建议,发挥财税政策的激励功能,政府既要通过减税、减费等方式减轻企业面临的成本上涨压力,又需要帮助企业通过转型、升级应对和化解高成本。
“两会”热点三:农民外出务工面临8大困难
“用工荒”倒逼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又是一年新春,又是一年“用工荒”。今年,不仅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就连重庆、武汉、成都等中西部城市也出现了用工短缺现象。许多企业开始陆续“闹饥荒”,外来农民工成为各地企业争抢的对象。
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的最新调研显示,青年农民工正面临“整体收入偏低、职业安全隐患较多、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工作稳定性差、社会保障水平偏低、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职业培训不理想、加入工会比例较低”等8大困难,阻碍着他们外出打工的步伐。而保障农民工的各项权益,一直是工会界别委员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热点。
“民进中央今年关注农民工的职业病维权,将向全国政协提交保护农民工健康权益的提案。”民进中央参政议政部部长闻连利向记者介绍。
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0%的受访珠三角企业表示存在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迫使企业提高员工待遇,从而带来了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加22.8%。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廉价劳动力时代正在逐步消失,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无法维系。”辜胜阻认为,用工荒拐点带来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是倒逼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力量。
辜胜阻说,“十二五”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谋划经济转型,改变长期以来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找准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源泉,实现经济的内生增长和创新驱动,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两会”热点四:让人们更“幸福 ”
政府亟须由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随之水涨船高。老百姓的诉求很快被“两会”委员和代表察觉。
进入春天后,地方“两会”陆续召开,新的社会发展规划纷纷亮相。“幸福感”“幸福指数”渐渐成为“两会”的热词,成为地方发展新目标。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问题的有效解决亟须政府转型,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推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国民幸福感。”民建中央预测,这将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最广泛讨论的议题。
据了解,今年民进中央大多数提案也反映了“推进基本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国民幸福感”这个主题。
2010年,民建中央围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对社会老龄化问题”等重点调研专题,分别由主席、副主席率领专题调研组赴14个省、市、自治区进行深入调研,形成了《民建中央关于完善我国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的提案》等提案和发言材料。
“当前,相对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短缺的问题非常突出。”辜胜阻认为,由于我国过去过多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造成资源配置失衡,挤占了稀缺的公共资源,使得社会急需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
据辜胜阻介绍,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保三项支出占政府支出的比重只有29.2%,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低20个百分点。以医疗卫生服务为例,医疗资源配置失衡造成“看病难”,医疗服务的公益性缺失造成“看病贵”,是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体制中最突出的问题。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辜胜阻说,他到农村调研,不止一次听到老乡们说这样的话,让人心酸。
统计显示,我国医疗资源的70%集中在城市,而城市医疗资源的80%集中在大中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大中型医院聚集使得城乡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条件、技术实力相对较弱,医疗服务市场也往往呈现“基层医院无人问津,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的就医格局。“看病难”和“看病贵”使得城乡居民难以有效享受方便、实惠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辜胜阻建议,通过政府的投入建立起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提高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
“两会”热点五:构建“文化强国战略”
提升国民的精神高度
日前,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等机构联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的份额不足4%。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硬实力发展很快,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已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相比,两者之间的落差还比较大。
据民进中央副主席王佐书介绍,民进中央将向全国政协提交《建立文化强国战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会发言,还要提交《关于推进“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提案》。
民进中央在调研中发现,我国的文化发展存在着4大问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模糊,儒家的优秀道德文化逐步丧失,社会道德标准失范;文化成为经济生产力的附庸,“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忽视了文化对人格的塑造;社会主流文化被边缘化,过于强调市场的力量,对主流文化及相关学科支持不够;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文化发展与新兴媒体的关系。
参与调研的民进界别的全国政协委员建议,构建“文化强国战略”,坚持顶层设计,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文化价值观、提升国民的精神高度为核心,以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为重点,以提升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创新力、生产力、影响力和传播力为目标。
据了解,民建中央也准备向全国政协提交《民建中央关于完善税收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提案》等。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得到极大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逐年提高,2009年我国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400亿元,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总数的2.5%,但离支柱性产业所应有的比重尚有差距,需要国家在经济政策上继续予以扶持。
本报记者 刘 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