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几则,关于中国人科学素质低的报道。对此,笔者一直在思考——在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素质与文明素质一样,都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密不可分,考虑到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民科学素质“指数”略低一些其实是正常的;但低这么多,却不正常。那么,问题的关键在哪里,中国人的科学素质为什么这么低呢?
我想起了时下城市里豪华的大剧院与日渐没落的图书馆和科技馆之类的公共文化场所。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都开始建设城市标志性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这些文化设施有共性:投资巨大,建筑主体求新求异,设备大多采用国际先进标准。而与之相比,大众性的文化资源配置却形单影只甚至长期缺位——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其实并不是不爱读书,并不是不爱科学,只是科普的人文环境氛围太萧索,直接导致公众对于“科技”的关注度长期走低,“科学素质低”就在所难免了。而去年上海世博会的异样火爆,正是“积累”已久的民间科学热情集中释放的结果。
传统和现代、人文和城市化进程并不矛盾,一个文明的社会,既是高度现代化的,也是具有传统和人文气息的,在现代与传统交融互补的氛围中,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内涵才得以保持。而公众的科学素质高低,则无疑是“内涵”的外在体现形式之一。
在我们的邻国日本,博物馆科技馆多如牛毛,有国立的、私人的、民间社团的。最有意思之处不在数量之多,而在于内容繁杂,五花八门,为一部书、一幅画、一种民间小吃都能建博物馆和科技馆。别小看这些不起眼的馆所,它们不但是日本民族文化的载体,对传统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还在潜移默化当中大大推动了社会整体科普水平。返观我们,无论是科普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宣传和社会推广,还是对科普领域的财政投入,以及通过行政力量强化公共对科学的认同和共鸣,都做得很不到位。
当然,科学素质的高低不是一个独立的概念,与文明程度的高低、公民意识的强弱“一脉相承”,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仅为3.27%,这足以说明:在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跨越中,我们需要弥补很多“欠账”,尽快提升科学素质不过是其中之一罢了。
陈一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