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2月25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等我下班再死”透出的职业倦怠

胡印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2月25日   02 版)

    广东汕头一名医生的微博上出现了以第一人称讲述的与濒死患者的故事。其中有“您就等我下班再死”等字眼儿。微博上还张贴病历,将病人宣布临床死亡称为“亮点”、“今晚可以睡个好觉”……很多网友质疑其医德,不过,也有网友表示同情她说出真实感受。目前,这名医生所在医院已停止其处方权并调离临床岗位。(《广州日报》2月24日)

    涉事医生已因被怀疑“在个人微博上发表不当言论”而被调查。如果文字内容却为这名医生所写,经由这两条“声情并茂”的微博所激发出来的公众情绪,很自然地融入参与者的个体感受,进而演变为社会公众对于医生医德的行业性质疑。而在这股质疑的浪潮下,一部分“同情”的观点同样令人瞩目,如有网友认为这不过是在“发牢骚”,谁都会有对工作丧失热情,甚至产生倦怠的时候。

    医生日复一日地亲眼目睹数不清的伤痛、死亡,感受当然与一般病人、病人家属不完全相同。病人及其家属对于病痛折磨的鲜活感受,到了医生那里,往往更多的以一种理性的、冷静的姿态呈现出来。对于医生这样的正常表现,一般病人和家属并非不能理解,总不能要求医护人员也陪着病人泪眼涔涔吧?某种程度上讲,医生的“不动声色”恰恰是其职业性、专业性的体现,甚至是病人和家属的信心来源。

    不过,医生这种“职业性冷静”仍应有一个度,不能太张扬,更不能听任其肆意蔓延,甚至触碰到社会公众可以接受的情感底线。

    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什么时候结束生命,病人无法确定,医生更不该拿来作为发泄一己情绪的由头。医生当然有理由、有必要“睡个好觉”,但这个“好觉”的前提,不应该是病人的生命早早亮了红灯。医生选择这样的方式作为宣泄情绪的出口,不仅对病人本身不道德,对社会公众也是不负责任的。

    医生当然难免产生职业倦怠,它可以慢慢纾解,但病人的生命尊严必须得到完全尊重,不能被随意拿来作为自我情绪释放的工具。否则,就触犯了社会公众应该共同恪守的情感底线。

    “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加拿大著名心理学者克丽丝汀·马斯勒将职业倦怠症患者称之为“企业睡人”。不恰当地比附一下,对汕头这名医生的指控若全部成立,她很可能就是患上了“职业倦怠症”,职业精神“沉睡了”。也因此,眼下医院停止其处方权并调离临床岗位,处置应该说是合适的。当然,还应追问如何克服这种职业倦怠并重新找回工作热情?这并不是简单的停职冷处理就能真正见效的。一方面,需要医院在人员管理上多一些人性化关怀,让制度真正成为呵护人的保障而非障碍;另一方面,本人的自我调节、自我教育、自我反省似乎更为必要。

    现实生活中,类似的职业倦怠并不鲜见。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各行各业差不多都存在这样的情形,只不过程度深浅不一,社会公众的容忍程度也各有不同。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每一个不当行为的施者,同时就是其他不当行为的受者。施与受之间并无特别严格的分野,很少有人总是施者。社会公众都应检视自己的行为,克制可能伤害别人的职业倦怠。不然,必将让整个社会充斥着互相伤害的戾气,又哪来的信任、理解和幸福?

成功“忽悠”背后总有不到位的公共服务
人大代表开会的关键是“代表性”到位
房租涨价是市场机制的暂时性失灵
“等我下班再死”透出的职业倦怠
风险在无法躲避的污染中潜伏
仅有“恶意欠薪罪”还不够
新加坡的贪污成本
“海上皇宫”为谁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