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起,河南省焦作市解放区为解决双职工家庭中的中小学生放学后家长还未下班无人管理的情况,在辖区的32个社区成立了“四点半学校”,社区聘请500名大学生志愿者辅导孩子们。
唐玉磊摄(资料图片)
社区是什么?面对中国青年报记者的这个问题,不少中学生都犯了难。大多数人说:“是小区吧?”还有人说:“是居委会?”,“是生活区?”……
从去年11月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发起了“社区点亮生活”项目。该项目发动上海、浙江、重庆等多个省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初中、高中的学生们,深入社区进行有针对性的调研,借助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对社区的理解,并根据调研结果及社区需要来设计社区改进计划。
目前,第一阶段——艺术创作及社区调研已经结束,而很多学生都渐渐领悟了这个项目的初衷: “我们在家庭生活中学习,我们在学校生活中学习,同时我们也在社区生活中学习。但是,社区对我们学习以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尚未被广泛认识到。”
从发现身边的社区开始
去年年底,上海鞍山实验中学教学楼顶楼一间最安静的教室,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教育老师、美国人李迈第二次指导学生们创作一出名为“社区的变迁——工厂变学校”的。
26名同学被分成5个小组,表演一个社区在1980-1999-2001-2004-2010年5个时间段内的变迁。每一组演出自己的广播剧片段时,其他同学被要求闭眼聆听。而这个故事的取材,就源于这所中学所在社区的真实历史。
“鞍山实验中学的地理位置很特殊,是一所社区中学,刚刚建校10周年。当地原有一座上世纪80年代修建的工厂,巨大的噪音使得上夜班的居民无法生活,后来于1999年关闭,改建了这所学校。”该剧的艺术策划老师糜玮珺介绍。
初一(2)班的胡淇蔚说,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采访了一位一直居住在此的居委会干部,并对话社区里的居民,开始了解自己所生活社区的历史和现状。
学生们在学校收集了体育课的喧闹声、早操时的广播声、教师上课的声音,在社区收集了狗的叫声、鞭炮声、小孩吵闹声等。表演中,小纸筒、报纸、饮料瓶等废弃物都被当作制造声音的工具。
发现社区,了解社区,成为孩子们艺术创作的第一步。在上海市零陵中学,20名学生关注到社区养狗与环境的关联,把主题定为“社区文明养狗”,利用废旧衣物等环保材料,制作出印有环保标语的狗狗服。
我们都会老,但可以提前体验
艺术家李牧已经指导过开展项目的十几所学校。他在努力设计一些环节,使学生们把思维打开,感知和体验。“艺术只是环节,学生体验的重要性远远大于艺术作品。” 李牧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的创作和表演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宏大视角,转而关注、感知、体验社区中的人。
“我们都会老,但可以提前体验。”在上音附中,李牧不断提醒学生,模仿老人,就要多接触老人,注意老人的神情、说话语气和语言。
在长征中学,学生们选择了画老人的肖像。李牧让他们去敬老院观察老人,“让他们先握着老人的手,沉默10分钟,观察老人的脸、温度、皱纹、表情、笑容”。后来,圣诞节那天,每个学生都折了千纸鹤送给老人,他们都觉得这是过得最有意义的一个圣诞节。
而在桐柏高级中学,学生们把目光投向了社区里的清洁工。在第一轮采访中,孩子们遇到很多困难,采访屡遭拒绝。后来,李牧让他们首先尝试融入社区,走入清洁工的家中,帮着干活,教他们的孩子唱歌,还把孩子读书的空间装饰得漂漂亮亮。
他们发现了一位清洁工不但会画国画,还会画水粉、人体,会写书法……后来,孩子们为他在小区开了一场画展。
在鞍山实验中学的最后一次指导中,李迈问学生:“录好后,你们希望谁来听你们的节目?”“全国人民!”一名学生抢答道。
孩子们希望,不仅要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社区变迁,还能使社区居民了解学校对社区有利的影响,并努力减少学校自身活动给社区居民带来的不利影响。
据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教育项目高级经理张大晟介绍,项目的下一阶段也着眼于社区改进计划。在上交作品之后的3月至6月,学生们根据拟定的社区改进计划,走入社区进行计划实施;7月到9月,学生们的艺术创作最终成品将进行全国巡展。
据悉,中国参与学校在英国的对应姐妹学校也会同时进行相同阶段的创作、调研以及实施,并与国内学校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彼此的社区发展及文化。
全新的美育体验遭遇水土不服
在项目开展中,李牧发现:不同氛围的学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差异也较为明显。有的学校气氛自由,学生也相对活跃;有的学校学生的思维、言谈、举止则明显受到束缚,“甚至有的学校以为只是请艺术家来讲一节课,艺术家上台,学生鼓掌欢迎。”
许多中学选择了画画的形式。在一所学校,学生们想的主题很好,“但他们画的没有感觉,很难体现特色和优势。”还有的学校选用画明信片的方式,“但一方面画画的基本功差,另一方面以为只是寄给英国人就达到目的了”。
对于项目本身来说,学生们还面临着其他难题。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教育项目经理杜伟说,学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时间。创作阶段大多在去年11月至今年2月,“中国的学生还面临考试的压力,尤其是初中和高中生,如何平衡参与项目和学业的时间,都是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此外,部分学校和家庭也把这个项目看成是课外活动,认为这只是学生的“副业”,所以一些学生只能在业余时间参与这个项目。
杜伟介绍说,项目一开始,也发现有些学校还是教师在主导项目。“这个项目倡导的是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确定主题,进行调研创作,而中国学校的学生习惯了教师为主导,养成了按照老师的指令做事情的习惯。”
对新的美育方式的适应,也成为项目进行中遇到的困难。在此之前,大多数学生,甚至是部分老师对当代艺术知之甚少,对社区的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没有多少概念。“这个项目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美育体验,作品的表达方式与学生平时接触的传统艺术教育完全不同。”
随着项目的开展,学生们的灵感被激发了,视野也拓宽了。
值得一提的是,与内地学生相反,香港的学生比较“慢热”,需要较长的时间预备及进行探究。但当他们完全投入时,便很能发挥创意,创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