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省委书记唱哭的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上了春晚,凭借歌曲《春天里》迎来了人生的春天。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们刚刚度过寒冬,属于他们的春天是不是也快要到来了?
新闻里说,中西部和东部为吸引农民工的到来,在春节长假还未结束时就开始了争夺战。有的地方为此承诺“充裕的工作岗位,有收入的保障”和“公租房、子女入学等政策环境”,能让农民工们“近距离地照顾老人和子女,免去亲情的牵挂和旅途的奔波,获得家的归属感”。
每年候鸟式迁徙的农民工,在缺少归属感的城市里,创造了巨大价值,遗憾的是,他们常常被忽略。官方对他们的定位还没有深入人心:这是一支新型劳动大军,是我国现代产业工人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只有在“民工荒”的现象中,这个群体的不可替代性才得以凸显。离开了农民工,许多机器真的无法正常运转。如今,中国最为廉价的劳动力,也有成为稀缺资源的潜力。
这个被打上了“廉价”和“低学历”印记的群体,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在进步。记者笔下“用怯生生的眼神打量新世界”的农民工早已不是当初进城时的模样。2月20日,全国总工会针对“80后”新生代农民工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称这个规模约为1亿人的群体,有大约74%的人聚集在制造业,和他们的父辈相比,他们大都具有高中及以上教育经历,表现出了更高的素质。而且,有96.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关心企业发展,“渴望和企业紧紧相融”,尽管许多企业“不怎么关心”或“完全不关心”他们。
在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农民工的地位其实直接关系到它的制造能力。农民工强则制造业强,我们可以乐观地预见这一天的到来。当老一代的农民工渐渐淡出生产一线的时候,他们中许多人的孩子已经成为了“接班人”。在“接班”之前,他们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技能教育。职业院校就像造血机,正源源不断地为农民工队伍输入新的力量。据了解,职业院校的在校生,70%以上来自农村。
但这些出生于乡村,即将走进城市的年轻人,在未来一段较长的时间里还将为自己的身份和待遇苦恼。他们已经有机会争取拿到他们父辈一代曾经梦寐以求的“非农业户口”,告别农民的身份,但此一时彼一时,“非农业户口”已不再耀眼,它早已告别“从摇篮到坟墓”式的福利。
在20世纪80年代,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城镇户口对农民的孩子还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我村的不少父母都喜欢用“以后就不要摸锄头把了(意指跳出农门——作者注)”这句话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在村民眼里,从农民到工人,是扔掉锄头,吃上“国家粮”的巨变,简直可以称得上翻天覆地。只是后来,随着众多国企的破产,无数工人失去“铁饭碗”,工人这个职业的光芒才隐去。
如今,农民工和工人这两个职业,几乎可以画上等号。农民工成了新时代的“工人”,虽然“扔掉了锄头把”,但身份没有“质变”,依然不是村民眼中的“国家的人”。农民工,这个缺乏国家保障的职业,始终无法成为孩子们努力学习的目标。相反,农村父母反而会用“将来只有去打工”来训斥、警告那些不好好读书的孩子。
来自国家的保障到底有多重要?我们可以看看发生在日本的一些变化。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 25年前,日本凭借它的企业和勤奋、精通技术的工人们,主宰了世界经济。但到了201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所做的一次调查称,有三分之二的受访制造企业表示,自己缺乏高技能技术工人。而挪威资助的一项调查发现,在25个国家中,日本中学生对“我愿意从事技术工作”这个选项的反应最为消极。原来,日本的年轻人已不再认为制造业是一种可靠的职业。目前,最受大学生们欢迎的雇主都是国有或曾是国有的服务集团——包括一家旅行社、两家铁路公司以及邮局。
这与中国的的情况类似。一项覆盖了全国700多所高校,有近20万名大学生参与投票的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的“最佳雇主TOP50”榜单国有企业占据了33席。而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尽管国企对他们的吸纳能力略有增强,但仍然不成规模。农民工,这个整体缺乏专业技能的群体,平均月收入也不乐观,仅为1747元,是城镇企业职工的57.4%。看来,仅靠“非农业户口”还很难提升“现代产业工人”的生活质量。
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意识到农民工也是“国家的人”,有了充分保障的时候,“用工荒”的问题才不会成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