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最豪华导师阵容”何以遭网友嫉恨

王学进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01日   02 版)

    因为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的签名,最近一张民国时期的毕业证引发了网友的围观,并纷纷表达了羡慕、嫉妒、恨等复杂情绪。据查,毕业证的主人叫李鸿樾,“清华学校研究院”毕业,湖南浏阳人,曾在长郡中学、浏阳公学等校任教或任职,还是胡耀邦、杨勇等老革命家的恩师。(《扬子晚报》2月27日)

    这张史上最牛的毕业证现已被收藏家程陶庵收藏,不过,我真希望程先生能将其献给4月1日就要开馆的新国家博物馆,或者将其奉还给清华大学,因为它实在太珍贵了。就因为它太珍贵,才引发网友的羡慕和嫉妒,但又为何会激发网友的愤恨呢?

    考之网友所恨,自然可归因于生不逢时、良师难觅的因素,但更多地还是出于对当今大学学风不正、斯文扫地的痛恨。此张毕业证犹如一面镜子,让网友以古鉴今,初识了民国时期清华是如何办研究院的,今人又是如何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的。

    从程陶庵先生发表在2月24日《光明日报》上的有关该毕业证的文章获悉,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于1925年创立,至1929年夏停办,共举办4期,前后四届共招收72名研究生。除去在修业期间因各种原因未能毕业外,毕业生总数满打满算也只有60余人。因为清华国学研究院“以研究高深学术,造成专门人才为宗旨”,入学把关严,通过三道关,才能被录取,况且又是名师严教。李鸿樾就是在王国维指导下,用一年时间,出色地完成了《古文字学》课题的研究,于1926年6月毕业。

    如今大学招收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知多少?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招生人数有必要逐年增加,问题是没那么多的导师。统计显示,46%的博导同时指导的学生超过7名,最多的高达47名。调查表明,近13%的博士生每月与导师交流不到1次,甚至还有3%的博士生反映未与导师交流过(《长江日报》2010年8月25日),研究生则更不用说了。这与李鸿樾能享受5位大师指导的待遇简直有天壤之别。

    如李鸿樾这样的学人报考清华研究院是冲着研究学术而去的,不然他也不会报考冷门的古文字研究,而今人多是冲着研究生、博士生的金字招牌去的,急功近利,所以导师(现已改称老板)即使不导,他们也没意见,哪怕让他们为导师打工也心甘情愿。导师忙于赚钱,忙于争取课题经费和职称,自然也就无暇指导学生,教育质量下降也就不足为怪。

    当年的清华研究院实行的是“严进严出”政策,而今大学虽说奉行“严进宽出”政策,但进来之后而没有毕业的,人数并不多。虽然研究生、博士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可水平却没有相应提升。调查显示,50%的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博士培养质量10年来整体上没有进步,“甚至还有下降趋势”。

何不把保障房“军令状”晒晒太阳
个税起征点不能由地方说了算
照亮穷孩子的那束光亮在哪里
“最豪华导师阵容”何以遭网友嫉恨
被媒体过度消费的“大学生工资”
不必棒杀“马上办”
代表委员上微博 让民主更直接一点
德国媒体为何称“抄袭师从中国”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