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 11版:新开局两会特刊·互动    上一版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3月0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雪梅视点

有多少选民是代表的“粉丝”

冯雪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04日   11 版)

    拥有10万粉丝(即关注他们的人),对一个开微博的普通人而言绝非易事。但是,争取22万粉丝,却是一个人大代表应该勉力而为的职责。1∶220000,这是每个人大代表所代表的城市人口比例——如果以全国人口的平均数计算,则一位人大代表背后,站着40多万人。

    让一个人为几十万人代言,确实困难;而人人参与其中的乡村会议式议政方式,对于现代社会而言,毫无可能。政治参与的广度(人人参与其中)和深度(有效地参与)之间,有着天然的矛盾性,以至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降低广度以求深度。

    这就使得在代议制中,一个公民的呼声会因为他的代表也代表其他人,并且不同群体有不同的代表,而被削减甚或忽略。

    意识到这种局限性,我们就不会怒气冲冲地质疑:“你为什么不代表我?”没有一位代表,能够代表全体选民的意志,他只可能成为大多数人利益的代言者。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选民都会成为代表的粉丝,但拥有一定数量的支持者,却是一个称职的代表必须做到的。换一句政治话语的表达——他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似乎已经纠缠了多年。撇开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比如城乡人口选举比例的不均等、官员代表人数过多、对代表缺少必要的监督质询等等,代表的个人作为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中之一就是:你是否了解你的选民,你知不知道他们的利益诉求。每位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会有所差别,在一个渐进式的民主过程中,我们必须有所包容和忍耐,而贴近选民,基本不属于能力范畴,它只是代表认真履职的第一步。

    以前所见的代表缺席会议,无话可说,制造噱头,或者离题千里,往往都缘于他们远离选民,不想也不可能当好代言人。

    很难想像,一个要通过“晒考勤”来约束代表的会议,能够真正解决民众生活的大事。当然,有人会说,缺席也是一种态度——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中,一些反对成立联邦政府的州代表,不就是有意缺席以示反对么?可我们要厘清,在人民代表大会中,缺席的代表是以“不参与”来表态,还是引以为烦,不愿参与?

    恐怕是后者。而当几万、几十万人中惟一的代表缺席,选民们却无能为力时,他们与代表的关系必然生疏而僵硬。

    是的,我们有代表罢免制,也有代表视察制,甚至,更迅速便捷的网上参政、微博参政等连结代表与选民的方式也在兴起。需要考量的是,这些贴近选民的方式,效果究竟如何?

    眼下,100多名代表在新浪网开通了微博。除了少数明星代表之外,大多数人的粉丝数没超过3万,有的只有三五百(有多少人是其选区的选民,更不得而知)。相比他们代言的人数而言,实在微不足道。寥寥数语的空泛表达和回应,也还不足以充分体现民意。

    真正的民意,不会因为某位代表说一句:“我上微博了,请来提建议”,就汹涌而至。不说有多少选民能够或者愿意在网络上表达意见,这种“快餐”式的沟通本身,就有其局限性。况且,包括微博在内的不少意见征询,仅仅在两会召开的特定时期闪亮登场,会议结束后,“问政”也就随之落幕。

    技术手段会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会促进选民与代表之间的沟通。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沟通是应景之作的表面文章,还是尽职履职的责任所系。

    如果是前者,我们收获的只可能是“参政议政”的虚假喧嚣。

冯雪梅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3月04日 11 版

有多少选民是代表的“粉丝”
公开是最好的防“腐”剂
代表建议招生指标向农村孩子倾斜
微论
人大代表马文芳的乡村医生报告
政协委员关注民生“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