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3月0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曹林快评

“雷人提案”疑是媒体制造的伪议题

曹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04日   09 版)

    近几年的两会,对“雷人提案”的报道和批评,似乎是两会最大的兴奋点:最容易做新闻、成热点,最能吸引眼球,也最能引发口水战。每年的两会,似乎就在这种发掘雷人提案并对其嬉笑怒骂地炮轰的舆论口水中喧嚣散场。我知道,不少参加两会报道的记者,就是冲着雷人提案来的。

    今年对雷人提案议案的发掘和声讨又开始了。先是歌唱家李丹阳代表的“微博实名制”被批雷人,继而,去年因提“女性经期应有法定休假”而被指雷人的政协委员张晓梅,今年“全民打太极,强身又健体”的提案又被贴上了“雷人提案”的标签。可想而知,接下来还会有无数的雷人提案被发掘出来。记者报得很兴奋,时评家批得很爽,两会的舆论看起来很热闹,硝烟四起火药味十足。不过,我觉得,紧盯雷人提案去痛批,不是健康的两会议政氛围,“雷人提案”可能是媒体制造的伪问题、伪议题。

    “雷人”的标签,是媒体贴上去的。有的提案议案其实本不雷人,而是媒体断章取义的结果,把接受采访时的只言片语单独拎出来,刻意制造争议,以吸引眼球和方便批评。有的则在报道中将代表委员的建议刻意“漫画化”,或者简缩成一句有新闻兴奋点的标题,或者用娱乐化的视角去报道代表委员言论,制造出雷人的效果,误导舆论。甚至有记者为了出新闻,诱导一些口无遮拦的明星委员随口说出一些易引起争议的话,然后如获至宝地做成大新闻,于是就成了“雷人提案”。

    当然,代表委员的素质参差不齐,确实有一些无价值的雷人提案和建议。它雷人归它雷人,但媒体和记者为何总盯着那些没有意义的议题呢?去年,当媒体就某个“雷人提案”连篇累牍报道和评论时,一个跑了多年两会的老记者气愤地跟我说:代表委员提案议案的资料堆积如山,记者不去耐心地整理和梳理,好好去报道那些有价值的、真正反映民意的高质量提案和真问题,却盯着个别雷人提案,在这些伪问题和伪议题上浪费新闻资源。

    媒体上充斥的所谓雷人提案,不少确实是一些媒体选择性地炒出来的。我碰到过一个来自湖北的基层人大代表,她就身边的问题写了好几份建议材料,有的是关于农村教育,有的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都是她经过长期的田野调查和咨询相关专家后认真写出来的——她想让自己的意见让更多人知道,就找媒体记者报道,可许多记者都表示不感兴趣。在他们看来,这些问题公众可能早有关注疲劳,没有兴奋点和新闻价值,报道出来后难以引发争议、围观和成为热点。相比之下,报道“雷人提案”能引发的关注高多了。

    舆论喜欢消费“雷人提案”,媒体热衷报道“雷人提案”,又有少数代表委员喜欢迎合这种两会报道的娱乐化取向,在这种低级议政趣味的互相强化中,于是就有了两会舆论被雷人提案牵着鼻子走的报道生态。两会舆论被这些伪问题伪议题所操纵,能产生什么有价值的成果呢?

    一来,会刺激舆论与代表委员的对立,两会的主题不是代表委员监督政府,而变成媒体与代表委员的冲突,两会的核心主题因娱乐化的报道而偏离;二来,这种在“雷人提案”上对代表委员冷嘲热讽的舆论批判氛围,看似正义,却可能让代表委员噤若寒蝉,不敢自由地表达观点和亮出提案——从张茵到严琦,好几个前几年被贴上“雷人”标签的代表委员如今就闭口不言了;三来,有价值的议题被淹没在对伪问题的娱乐消费中,两会舆论的高潮也就成了伪高潮。空有热闹,没有意义。

政协委员关注民生“短板”
“雷人提案”疑是媒体制造的伪议题
人大代表马文芳的乡村医生报告
帝豪EC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