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3月0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政府花钱最容易”考验预算公开

张贵峰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09日   02 版)

    “一个县搞一个体育馆花了8个亿,觉得很奇怪”,“政府、公共机构,浪费尤其严重,有些花钱也要跟老百姓打个招呼啊,都是纳税人的钱啊。中国政府花钱是最容易的,国外要通过预算讨论不是那么容易的”,全国政协副主席、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日前在谈到地方政府的浪费现象时,再次大声疾呼花钱要节省。(《南方都市报》3月7日)

    李金华曾掀起一轮轮“审计风暴”并自称过“国家看门狗”,这位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对于“政府花钱最容易”的严厉批评,显然极具说服力和权威性。即使他不批评,“中国政府花钱最容易”的现实也是众所周知。从连日来许多代表委员在“两会”上对财政预算的关注中,从他们对“三公”消费的热议中,都不难得到一个直观和深刻的印象。

    “政府花钱最容易”从预算管理的角度看,首先显然还是一个预算公开透明的程度问题。近年来我们在这方面已有不小进步——如交给“两会”审议讨论的政府预算报告,从过去薄薄几页纸变为50多页的“厚厚一小本”,但总体上看,尤其是与预算公开、财政监督的客观需要相比,目前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程度仍相当有限。这正如日前有委员和论者指出的,“看了今年的预算报告,我很难评判政府的财政收支是否合理。希望把账本更为明晰地告诉大家”,“一些关键性的数据,在政府财政报告中没有得到体现,如‘三公’消费”。

    充分彻底的预算公开,既是知情的前提,更是监督的前提。所以,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如果预算账本过于粗略、笼统,人民无法精确细致地“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那有效的监督制约就无从谈起,“政府花钱最容易”的局面当然不可避免。

    以眼下舆论热议的“‘三公’消费零增长”和“民生投入增加”为例,它们如果缺乏更明细准确的预算数据支撑——“三公”消费的具体数字到底是多少、民生投入的更具体分配结构究竟怎样,其真实性和可监督性显然都要大打折扣。在现实的政府行政中,民生投入与“三公”消费、政府浪费,其实并不就是截然对立、不可兼容的。比如,“教育投入”一般都被认为是很纯粹的民生投入,但如果预算不细化、难以有效监督,它们也完全可能被转化为“三公”消费,如被教育管理机构、学校用来购置公车、公款招待等。再如,李金华批评的“一个县搞一个体育馆花了8个亿”,如此巨大的浪费,若预算公开和监督跟不上,完全同样可能被地方政府打扮为一项体育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

    站在完整预算法治的高度来看,要避免“政府花钱最容易”的现象,除了预算的充分公开外,还须许多进一步的制度配套。如政府全部收入的预算化(禁止预算外收支的存在)、预算编制的立法化(让立法机关主导预算编制)、预算审查的专业化(增强立法机关预算审查的专业能力)、加大针对预算的违法成本。但是,“加快实行财政预算公开,让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钱,办了什么事”,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首要一步,否则,预算法治便很难真正起步、建立。

“政府花钱最容易”考验预算公开
将考评政府的权力交给群众
如果广告商可以干扰新闻公正性
别因细节失真苛求小崔的“实话实说”
科长都专车了,科员能咋的?
谁来归还孩子们丧失的童年
住房限售并不比限购高明
农民的住房问题也是民生
实名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