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校企紧密合作让企业从人才培养的旁观者直接成为全程参与者,从对人才培养无约定的接受者,成为零距离人才培养的塑造者,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西京学院成立于1994年,2000年5月设立西京职业学院,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2005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更名为西京学院。学校占地1390亩,设有本、专科专业各22个,是一所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现有教师1100余名,教学设备仪器总值约1.06亿元,各级各类在校生3万多人。
办学17年来,西京学院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为舞台,以西安高校林立的良好教育环境为基础,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借鉴国内外教学改革成果,确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受到社会普遍认可。
以服务地方经济为核心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及自身特点,这是一所现代高校基本理念。”该校校长任万钧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和辐射区域层面的扩展,陕西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规模和力度空前跃升,以西安及关中为中心,形成包括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旅游、现代服务、文化等五大产业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和星火产业带和相关经济产业链已基本形成。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建设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近年来,该校在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把学校建设成为适应地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以工学为主的一流民办普通高校”的办学定位和目标。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该校已建成国家级特色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土木工程”、“艺术设计”等优势专业。该校不断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新路,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其毕业生的工作能力受到社会广泛好评。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底,该校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接近70%,充分显示了该校较强的人才培养竞争优势。
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
在办学实践中,西京学院通过“内育外引”两个途径,逐步建立结构配置比较合理、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人员稳定的“双师型”教师梯队,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办学实践中,西京学院这样要求教师:
教师必须通过“专业岗位认证”。要求所有教师在取得“教师资格证”、“职称证”的同时,必须在任职两年内取得所教授专业的相关岗位技能证,“三证”齐全为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
“老中青、传帮带”,实行导师制。发挥实践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名师的传帮带作用。由省级教学名师李诚人教授、蒋红英教授分别对数控技术和土木工程专业青年教师进行指导。全校342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授、工程师,分工负责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
建设优良的教师培养平台。以省级实验实训基地为中心,组建工程研究院,以课题为牵引,建立多个科技研发中心,为教师提供研究基地;以优越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科学研究。近三年来,共获得各级各类科技项目近百项,科研经费每年以30%的速度逐年递增。
积极引导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学校为教师去企业生产管理一线挂职学习牵线搭桥,先后选派70多名教师去企业学习一年以上,并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2010年,该校教师参加中国海洋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庆安电气控制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信诚科技集团等60多个与专业紧密相关的企业合作项目,提高了教师应用研究和实践能力。同时,学校还积极聘请工作经验丰富的教授级高工、总经理来校教学,促使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快速提高。
利用“校办产业”平台,提升教师能力。西京学院拥有西京智能装备有限公司、led研发生产中心等校办产业。并与企业建立近百个稳定的“产学研基地”。这些平台,为师生提供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渠道。
在教师考核上,以实践能力考核为导向,将教学关、实践关、科研关作为青年教师能力的主要考核内容。通过几年的培养,该校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逐步建成既懂学科又精专业,理论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效果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建立双赢机制,实现校企结合
校企合作是开展工程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产学合作教育的主要载体。近年来,西京学院积极整合校内外多种资源,以联合教育为主要模式,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
2007年该院设立“产学研办公室”,又于2008年初成立西京智能装备有限公司,2009年学校整合全院科技资源成立“工程研究院”。经过几年的努力,该院先后与中石化集团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国海洋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研究院、西安庆安电气控制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联合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加工。与此同时,使企业研发、管理、生产经营引入教学各个环节,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制订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及教学组织,把企业对人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需求,落实到课程体系的支撑上,贯穿到教学实施的全程塑造中,实现多样性和个性化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该校通过积极开展将企业直接引入校内共同设立研究中心、生产车间或与企业合作在校外共建生产实习基地等途径,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企业有关项目之中,使学生实习走近生产一线,直接感受企业文化,大大增强了实践教学的效果。与此同时,广泛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和校企合作的典型实例,鼓励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参与企业建设生产工程项目,共同攻关,为企业创造效益,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和产品更新率,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在“校企双赢”框架下,西京学院与44个企业开展合作,共同成立产学合作教育委员会, 使企业从人才培养的旁观者直接成为全程参与者,从对人才培养无约定的接受者,成为零距离人才培养的塑造者,促进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企业、学生、教师共同受益,合作双赢的路子越走越宽。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岗位群对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的总体要求,建立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而制定西京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坚持“三个结合”,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社会需求结合;以实践能力为重点,一二课堂结合;以德育为先,德才结合。积极吸取企业和学者的研究成果和意见,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提倡“学为所用、以用促学、学用结合”的课程设置原则,树立应用导向的课程观,以岗位群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需要,构建有利于应用型本科工程人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以工程应用为主导,建立技术逻辑下的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实现课程体系对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支撑。在这一思想的主导下,2010年,该院工程技术系针对土木工程专业,确定以中小型建筑工程系统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岗位群为重点,以培养既掌握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又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精准定位人才规格和岗位群,探讨学科宽、厚度,保持专业知识“鲜活度”,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明确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构建比较合理的课程体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构建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与课程体系相对应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该院在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以省级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为核心,建立军训、基础实验中心、专业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数控实训中心、毕业设计及科技创新活动等平台,分别对应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实验技能、工程意识、实践技能、工程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完整系统的无缝隙实践教学体系。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近年来,西京学院在应用型本科实验课程安排中,全面修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尽可能减少一般验证性实验内容,开设综合性实验,增设设计性实验。这样一来,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索精神。
总的来讲,在实践教学中,突出一个“做”字,让学生在实训中去体会,去深化感性认识,在“做”中得到提高。在教学实践中,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单片机课程学习中结合综合设计,动手改造洗衣机、电冰箱等实用电器的温控系统和控制程序;自动化专业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制作方便高效的生活设施控制系统;土木工程学生集思广益,综合设计现代化环保科学的教学用房。学生们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和小发明小创造。
建校17年来,西京学院为地方经济培养了万余名合格人才,涌现出一大批理论功底扎实、应用能力强的技术和管理骨干。在该校进行的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中,毕业生普遍得到“专业基础扎实,工作态度好,动手能力强”、“适应快、工学兼备”的评价。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走向社会,活跃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为国之富强、校之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应用型本科
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面对现代社会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