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个部门管不好一个菜篮子,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总是由媒体最先披露,监管失去了最后的时机,我国人均年抗生素消费量是美国的10倍……”食品药品的安全问题,是每年两会代表委员的关注焦点。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期间,截至3月8日,大会共收到与食品药品安全相关的提案200多件。今天,全国政协举行提案办理协商会,邀请50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与7个政府部门对话,共同探讨如何破解食品药品安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
张承芬委员最关心抗生素过度使用的问题。她收集的资料显示,我国是世界上滥用抗生素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每年生产的抗生素原料数量极大,人均消费量是美国的10倍,然而,真正需要使用抗生素的病人不到20%,80%以上属于滥用抗生素。由于抗生素滥用,在我国,细菌的整体耐药率要远远高于欧美国家。张承芬委员建议,政府部门应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体制。
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就此作了回应。陈啸宏坦言,目前我国确实存在抗生素总体使用水平较高、医生用药不合理、细菌耐药现象严重等问题。陈啸宏分析,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基层医疗机构人员素质不高,合理用药的水平低,偏向使用光谱抗生素,新抗生素;再有,为防止医疗纠纷,有的医务人员过度使用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还有一个经常被公众指责的原因:医疗机构以药养医的状况导致医生乐意开大处方。陈啸宏透露,为进一步规范抗生素使用,卫生部将组建抗菌药物监测网以及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同时加强临床用药评估。针对大处方的问题,卫生部要加强处方的管理。
近年来,疫苗不良反应问题时有发生,很多委员呼吁加强监管。在今天的会议现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吴浈专门作了回应。吴浈说,相比其他药品的监管,疫苗的监管更加特殊。不仅因为疫苗是一种预防性的药品,更重要的是,接种疫苗的群体多以儿童为主,而且接种之后,有可能产生反应。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对疫苗必须执行最严格的质量体系。
吴浈说,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疫苗质量的监管,比如向企业派驻监督员,上市前,每一个批次的疫苗都必须送检,贴上标签,获得准入资格才能上市。但不可否认,一些环节确实还有问题,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差距,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继续提高疫苗的质量监管,树立民众对疫苗的信心。
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也表示,疫苗安全性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各部门正在加强对疫苗的协调管理。
老百姓菜篮子里的农药和抗生素残留问题,委员们也希望重点解决。农业部的职能是负责把住源头的安全性问题,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说,针对蔬菜和肉类抗生素残留的问题,农业部将在重点地区开展专项整治。另外,农业部还将推广农业标准化建设,从源头减少农药和抗生素的使用。
苏丹红、瘦肉精、吊白块……食物添加剂的问题被多位委员提出。农工党中央副主席陈勋儒委员建议,有关部门应该对食品添加剂进行普查,彻底查清楚哪些添加剂能用,不能等造成大面积危害后才采取措施。
对此,卫生部副部长陈啸宏表示,卫生部正在逐步完善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一方面将完善强化添加剂的使用标准,另一方面要制定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办法。
王刚委员建议,全社会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就是食品的安全一定要“凌驾”在食品的营养、外观、美味之上,可添加可不添加的一定不要添加,安全没有保障的绝对不能添加。
食品行业多头管理的问题,也被多位委员提及。
沈雯委员说,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属于多部门管理的“分散和分段”模式,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按整个食品生产流通链条实行分段管理,卫生部牵头,农业部主管农业生产源头,商务部、工商局主管流通与市场、质检局主管加工。这样一个监管模式,其实有很大的问题,如协调组织难、沟通难、合作难,极易出现“遇好事都想管、遇问题都推诿”的现象。沈雯说,虽然按照《食品安全法》,现在国务院层面设立了一个食品安全委员会,但它只是一个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而不是实质性的安全监管机构,无法改变现有的监管格局。
陈勋儒委员说,对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督管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做了很好的安排,关键就是怎么落实,尤其是目前多部门管理的状况下,如何建立综合执法机制。李冬玉委员则认为,她不同意增加新部门,关键是如何调整监管执法力度。
在会议现场,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的负责人表示,将加强生产企业和经营企业的诚信建设。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透露说,目前该部门正在研究如何进一步严格食品召回制度,建立全过程的信息追溯体系。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刘佩智说,委员们掌握的食品药品安全存在的问题确实是当前食品药品安全的主要矛盾,其中包括监管的多头管理,食品药品源头生产的问题,跨地域监管的难题,企业诚信体系不够健全,非食用添加剂的使用,以及对违法者追究的力度不够,针对这些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都在出台相关的政策。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相关文章:
本报记者 刘世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