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3月1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清华宣布将拒绝无关车辆进校

“李刚门”敲警钟 大学校园“限行”成趋势

本报记者 李 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11日   06 版)

    清华园里每年发生交通事故50多起

    一直向社会免费开放校园的清华大学,正为学校内与日俱增的车流量感到烦恼。近日,它发布了新的校园机动车管理方案,依然没有考虑用收费的方式来调节车流,但试图将那些进校无所事事的机动车和参观车辆挡在校门外。

    清华大学保卫部部长邱显清在解释方案出台的背景时说,校内人员众多,交通情况复杂,事故时有发生,此举是为营造安全、有序、和谐、畅通的校园环境,以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

    在中国大街上汽车数量猛增的同时,驶入校园的机动车也打破了大学的安静和秩序,甚至威胁到了师生们的健康与安全。据清华大学初步统计,每天进出这座校园的机动车达近4万辆次,导致每年发生交通事故50多起,去年,情况有所好转,但也有近40起交通事故发生。“庆幸的是,没有发生重大人员伤亡事故。”邱显清说,“但这种风险很大。” 

    去年12月31日,一辆速度较快的汽车在清华大学著名的景点二校门前将一位50多岁的女教师撞倒。今年1月的某个晚上,一名外来者骑摩托车穿行清华校园时,不慎撞树身亡。

    尽管清华大学规定汽车在校内行驶的速度不能超过1小时25公里,但总有司机对此标志视而不见。有人还会毫无顾忌地鸣笛,以催赶前面的行人让道。走在机动车辆过多的校园里,有些学生难免心烦气躁。

    清华新闻传播学院的博士研究生张治中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学校自行车多,汽车也多,确实容易出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校应该限制过多的汽车进入校园,这样,我们才安全。”他曾亲眼看到一位女生在学校的十字路口被汽车撞倒,还看到一名大约40多岁的男性,在他的汽车被下课的自行车流堵住后,走下车来张口就骂。

    清华大学制定此次管理方案的一个重要依据是该校对近三年校园交通事故的统计。该统计发现,有65%的事故涉及校外车辆。抽样调查表明:在每天进入清华的4万辆次机动车中,有10%~30%的无关车辆。其中,许多车主为了避开校外严重的拥堵,借道清华,又恰好与学生们上下课的高峰段相遇,带来安全隐患。该校宣传部部长向波涛每天早上8点之前从学校东门进校,都会看到一辆接一辆的汽车驶出校门。

    据了解,清华出台的《校园机动车管理暂行办法》将于4月1日起正式实行,其核心内容包括:核发机动车通行证,对不同类别车辆分校门出入,治理车辆随意停放以及查处无关车辆挤占校内停车资源,禁止摩托车穿行教学、科研、办公区域和学生生活区等。而对每一个来学校正常办理事务的人,该校表示会“敞开大门”,他们即使没有学校保卫部发放的通行证,也可随时从东南门(主校门)和南门两个校门进出(清华大学共有6个校门可以通行车辆)。

    “李刚门”给大学敲响安全警钟

    邱显清说,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是中国高校的大趋势。这也表明,校园交通安全已成为大学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影响恶劣的河北大学“李刚门”事件发生后,再次给大学敲响了安全的警钟。此事在北京大学引发广泛的讨论,该校有关部门特意发布通知称,“我校师生强烈要求学校加强校园交通安全管理”,并提醒各单位“严格执行校外机动车入校预约制度,坚持谁预约谁负责的原则”,“不为开车上课的各级各类学生办理预约”等。到过该校的人士大都会对北大的车流量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所中国最著名的大学有一个很好的英文名:Peking university。但是,当它变成一个大停车场后,就有同学批评它是“Parking university”。

    许多大学都出台了管理机动车的办法。如上海大学规定,出租车原则上不得入校,进入校园的机动车辆,须获得校方的许可。

    但对那些没有围墙的大学而言,校园交通安全问题变得更为复杂难解。如在湖南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一条市政主干道就横穿这两座校园,每天,师生们只能小心翼翼地穿行在无数的公共汽车、摩托车和出租车等机动车之间。显然,这两所大学仅靠一己之力无法挡住滚滚车流。

    不过,即使大学能成功地将无关车辆挡在校门外,也很难缓解校园内的交通压力。根据清华大学的统计,大约有35%的校园交通事故由校内车辆导致。对各大学而言,进入校园的无关车辆毕竟只是少数(如在清华大学,这一比例最高时也仅为30%左右),教职员工和外来办事人员的车辆才是校园车流的主流。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些机动车辆破坏了大学的正常秩序。

    除了限行,大学还能做什么

    但是,大学又不能将这些人的车辆拒之门外,那该怎么办?有的学校会在学生宿舍区和教学区设置障碍,不让机动车辆进入,但它无助于改变整个校园因车辆过多而闹哄哄的局面。那么,让我们看看国外大学的经验。

    和淑琪是云南农业大学的教师,曾在新西兰的林肯大学留学一年。她声称其间从未见过汽车在校园里穿行。所有的车辆都停放在校园的四个角落,“连他们总理来,车子都得停在该停车的地方”。校长也不能把车直接开到他的办公楼下。“走在这样的学校里,感觉安静多了,有校园的氛围。”她说。

    一位名叫陈鹤的网友三年前曾在网络上发表一篇文章,谈他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学习时,对这所大学管理校园交通的感受。他说,很多教师都住在离学校车程一小时以外的地方,学生也大多数不住在校内。这么多人每天都开车来学校,但校园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像在国内大学那样的人车拥堵、人车冲突的现象。

    他总结了几点原因:其一,学校停车场设计合理。该校共有14个停车场,每个都是多层结构,分别位于多个教学或科研活动中心的周边。“这样,师生总能在自己活动区域的周边找到方便的停车位置,然后步行到办公或教学楼内,而不必把车开进校园”。只有一些外来办事的车辆停在校园的路边上,但都打表计费,只允许短时间停泊。其二,校内交通指示规范。所有路口都有“STOP”的标志,即要求车辆必须让行人优先通过,并且划出了人行线。校园道路边上,临时停车位、残疾人停车位、不允许停车的位子、允许停车的时限等都标注得很清楚。他说:“步行在校园中感觉不到来自汽车的威胁。”

    在越建越大的中国大学校园,很多时候,步行确实已成为令师生们望而生畏的交通方式,尽管如此,“为营造安全、有序、和谐、畅通的校园环境”,大学还是得想办法,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改变校园里到处都能看到汽车的局面。

本报记者 李 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3月11日 06 版

北京:让大学生村官真正干得好流得动
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支持大学生村官成长
引导大学生村干部有序流动
两女大学生村官兼任小学辅导员
“李刚门”敲警钟 大学校园“限行”成趋势
将全面改革完善博士后制度
北京2011高招咨询启动
央视将推出节目《创新让生活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