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东北沿海地区里氏9级的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灾难。虽然精确的灾后统计还没有公布,但人员伤亡、基础设施毁损和工厂停产,显然已对日本经济造成损伤。
不过,分析人士称,鉴于日本经济的“产业链”优势和全球布局优势,即便地震和海啸来势凶猛,但整体上看只是受了些“外伤”,长期看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有限。
经济损失需进一步评估
日本地震的影响首先表现在金融市场的波动。
地震当天,亚洲股市全面回落。日经指数下跌1.7%,至五周以来低点。中国A股市场冲高回落,上证股指下跌0.79%。香港、韩国、台湾等市场也纷纷下探。后续开盘的欧洲股市也普遍下跌。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下跌。美元对日元汇率一度上扬,但随后小幅回落。日本国债期货价格一度飙升,稍晚有所回落。
市场分析人士预测,由于地震在周末发生,随后各国金融市场休盘。从14日(周一)之后,金融市场开盘后多空之间会有分歧和博弈,将依据已公布的灾情严重程度展开新一轮的调整和波动。
从实体经济看,日本东海岸集中了大量钢铁业、石化业、制造业等支柱行业。地震的确给这些行业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日产汽车、丰田汽车和本田汽车三家日系汽车企业,鉴于在灾区的工厂受损,目前运输情况还不能恢复,都宣布暂时实施停产。
据不完全统计,三井化学、三菱化工、JFE制铁公司、住友金属工业、丸善石油公司等20多家日本大企业,其位于灾区的多处工厂因遭灾或停电等因素停工。
最受关注的是,东京电力公司位于福岛县的核电站受到重创。当地已对周边民众实施疏散。同时,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的功能也部分受损。
据悉,日本电力供应有很大比重依靠核电。目前日本有56座核反应堆,供应电力比重约占20%。本次灾害造成11座核反应堆关闭,出问题的多是运转多年的老电厂。如果东北部这些核电设施短期内不能恢复运行,将对日本电力供应构成很大压力。日本经济产业官员已在呼吁,希望国民尽可能地节约用电。据称,东京电力公司将有计划地在部分地区实施轮流停电。
日本一直是全球电子产业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与消费重镇,在半导体、平板产业、电视及数码电子等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东芝公司已宣布关闭了位于震区的一家闪存芯片厂,其官方人士表示,如果物流体系瘫痪,也会影响产品出货。据统计,日本的芯片公司收入约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五分之一。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等产品的关键配件都由日本公司配套。以东芝为首的日本公司在全球闪存营收中约占35%。
分析人士预测,全球IT市场可能在过度渲染的危机效应中产生波动。据称,内存芯片价格上涨言论正在业内快速传播。
索尼公司可能成为地震中受损最大的日本电子巨头。它的工厂主要分布在日本东北部,距震中较近。地震发生后,该公司关闭了6家工厂,其日本市场大部分业务活动处于暂停,目前正在评估损失情况。
不过,同样作为全球重要的内存芯片生产基地,地震对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IT企业产生的影响反而可能是正面的。分析人士称,三星、海力士整体实力名列韩国前两大,台湾地区则有力晶与茂德两大实力企业。当东芝宣布关闭一座工厂时,三星表示,公司未受任何影响。微软、任天堂可能借索尼受困之机,提升游戏机出货量。韩国、台湾地区液晶面板行业也有望在夏普等日资企业受困之时获得一些市场机会。
此外,除了汽车产业之外,日本东北部工业区在高质量钢材和其他金属材料,如特种玻璃、发动机、微型轴承等领域,也是全球的主要供应商。据称,该地区生产的微型轴承占到了全世界总产量的70%。如果灾害严重而影响生产,对世界经济将构成不利影响。
保险公司也可能成为受灾最大的企业。不过,其损失规模多大还要看灾后赔付事项的具体情况而定。市场人士称,周一股市开盘后,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股价表现将说明问题。
“产业链”优势令日本经济无忧
巨大的灾害使刚刚有所恢复的日本经济蒙上阴影。自去年秋天以来,日本经济整体都处于低迷状态。而大地震迫使很多企业停止生产,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业绩,导致企业效益下降,影响职工收入,降低消费意愿。
悲观的分析认为,这会进一步加剧日本经济的通缩,对日本当前疲弱的经济复苏极为不利。有人以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为例,日本内阁府的调查显示,震后受到消费低迷,以及日元升值等因素影响,当年经济陷入停滞状态。
本来去年第四季度日本经济成长率就是-1.3%,今年第一季度刚刚扭转为增长2.0%,主要依靠汽车、材料和半导体产品的出口拉动。新加坡的经济分析人士预期,这次地震可能会使日本全国GDP降低1%,恢复期可能需要一年。
《华尔街日报》引述的观点认为,灾后重建会为日本带来更多的财政负担,日本今年的通胀率将从此前的1.2%下降0.2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占全球GDP总量的2.2%,总体来说对全球经济影响有限。
日本央行表示,为确保金融市场和资金调剂的稳定,日本央行将采取包括扩大流动性在内的做法,以期保证日本经济稳定。
乐观的看法认为,灾难对经济的冲击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表现不同,灾难损毁一国财富的存量部分,但GDP是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的是一年的增量。国家未来重建毁损的道路、机场等,都是创造GDP。重建创造的GDP,与灾难扰乱企业运营所损失的GDP,两者之差,大体就是灾难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净冲击”。分析认为,这个“净冲击”一般不会太大。
社科院日本经济研究所主任张季风表示,受灾较重的仙台地区,其农业在经济中占的比重较大,工业只有零星布局。虽然丰田在此组建汽车制造厂,但规模相对不大。
长期追踪日本产业变迁的经济学家白益民表示,日本长期以来贯彻“产业立国”政策,掌握着很多领域的核心技术,利润丰厚,因此像地震海啸这种灾害对日本肌体的影响只是“皮肉伤”,只要后续灾情稳定,恢复起来会很快。
他分析,日本经济的海外投资非常巨大,其产业扩散在全球各地,虽然GDP(国内生产总值)数字看上去不高,但GNP(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保持百分之十几的增长。在经济上,已在全球打造了一个“海外日本”。
同时,日本经济着力构建了“雁行形态”,就是在“产业链”上把握住高端制造领域,本土企业为雁头,掌握最上游的产品和技术,而韩国、台湾地区主要为日本技术做配套。中国很多企业在产业链上只是给日本经济做“雁尾”,搞组装,处于产业链的下游。
比如在电子产品领域,东芝一家灾区的芯片工厂停工,而这些芯片多用于更高端的产品如手机、闪存、汽车的自动控制系统等,如果下游代理企业拿不到货,就会囤积惜售。如果工厂不能很快恢复生产,市场中又没有替代者,全球芯片价格肯定会涨。
对中国企业而言,白益民提醒,那些为日本企业做代工或者关键零部件受控于日本企业的公司,应注意上游产品供应不足的风险。
强健的日本实体经济也许不会被地震和海啸击垮,但却有可能因金融动荡而遭受冲击。安邦咨询的分析师称,由于日本债务总水平很高,日本政府债务占GDP总量的200%,在灾害的恐慌中,日本债市有可能影响全球市场,造成连锁反应。该机构还提醒,中国金融应该进入警戒状态。
白益民强调,关键要警惕国际对冲基金及操纵“热钱”的炒家,通过制造舆论,夸大灾害损失,制造金融动荡,进而对整个亚太经济产生严重冲击。这样,不但日本经济而且整个亚太地区的产业关联体,都可能受到非常大的冲击。
本报北京3月13日电
相关文章:
本报记者 众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