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3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放下心结,中日共此震痛

本报评论员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15日   01 版)

    灾难降临,人类是如此地脆弱。当照片、视频、新闻报道,以及所有记录日本大地震的影像与文字呈现于我们眼前时,震惊、恐惧、悲痛与无助一并袭来。

    约2000人遇难,数千人失踪——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是所有父母亲朋的悲戚痛楚,是瞬间的地裂天崩、海浪肆虐,更是无法估量的损失和暗藏的危机。

    9.0级的大地震,随后引发海啸、核电站爆炸——突如其来的天灾让岛国日本陷入震痛的深渊。作为人类,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我们感同身受。

    因为,在日本地震发生的前一天,中国偏远的云南盈江县遭遇5.8级地震,25位同胞罹难,250余人受伤,28万多人受灾;

    因为,3年前的汶川大震还不曾走远,逝者之伤、生者之痛,依然让我们悲伤、惦念、挂牵;

    因为,每一场灾难,都是人类共同的悲剧。除了真切感知自身的渺小与卑微之外,我们根本无法预知,大自然何时会再次伸出它痛击人类的灾祸之手。

    悲悯,是所有获知灾情的人们共同的感受。不管你是身处灾难现场,还是令人震惊的影像的观看者;不管你是在为灾区的朋友亲人担忧,还是庆幸自己远离危险,作为人,作为人类的一分子,他人的痛苦与危难,同样会让我们揪心难过。国籍、民族、文化,甚至仇恨、怨怼和纷争,在巨大的人类灾难面前,都变得无足轻重。

    除了携手共渡,我们别无选择。灾难让人措手不及、惊恐不安,灾难也让人彼此亲近、团结互助。

    对于日本的这场震灾,有一部分中国人的心情表现得可能有些复杂。毕竟,中日之间曾经有过那样一页不快的历史,有关战争的深刻记忆,时而会让过去的杀戮与罪责重新浮现。

    尽管人们清楚,今天经受天灾折磨的日本人,并非当年举起屠刀的军国主义者;每一个具体形象的个人、家庭,也不是抽象概念化的集体名词。但是,常识和道义,有时候很难跨越感情障碍,悲愤和仇怨在代际间传递,隔膜很难一下子消除。

    不必看重网络上的某些过激言论,也无须太在意那些幸灾乐祸之情。如果以“天谴”来理解地震对生命的剥夺、家园的摧毁,那与举起屠刀砍杀无辜者何异?从彼岸的灾难中,获得几许复仇的快感,不过是极度的自私与狭隘,跟爱国丝毫不沾边。极少数人的残忍逻辑和无稽之谈,根本不能代表全体网民和中国民众。

    纠缠于仇恨之中,只会让冲动淹没理性,让冷酷替代慈悲,让偏执驱赶宽容。其实,在中日两国悠久的交流历史中,不快只是短暂的一瞬,根本没理由也没必要让上几代人的仇恨代代相传。即便中日两国眼下和将来还会因为种种原因产生矛盾、纷争,但这也不意味着仇恨需要延续。恰恰相反,只有谅解和宽容才是解决历史和现实冲突的基础,也只有放下历史包袱,才可能造就未来的美好。历史不容忘记,却可以宽恕;争端难以避免,却可以和解。

    当中国领导人致电日本天皇和首相,表达中国人民的慰问时,当中国救援队出现在邻国断壁残垣的震灾现场,当许多国人“就像当年为汶川一样流泪”时,当无数条微博在传递惦念和祈祷时,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人类共御灾害的勇气和决心,以及一个民族摆脱阴影后的自信和成熟。  

    在人类共同的灾难面前,让我们放下心结,以爱的名义去悲悯,去关照,去帮助。这一刻,我们同舟共济,这一刻,我们携手共渡。伤痛因关怀而纾解,纷争因包容而消解,生命因爱而坚强。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京闭幕
胡锦涛致电日本天皇表示慰问
放下心结,中日共此震痛
有两个数字比GDP更重要
社保“安全网”呵护百姓福祉
招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