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日本特大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并且四台机组不断出现问题,目前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一事故,引发了人们对于核电站安全性的一系列考虑和疑问。这一事故对于人体健康、自然环境有什么危害?核电站如何应对突发自然灾害?
带着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原国务院核电领导小组办公室副总工程师、副主任,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汤紫德。
福岛核电事故是一系列自然灾害引起的
据汤紫德介绍,福岛核电站是世界上最大的核电站,地震之前一共10台机组在运行,还有两台机组正在建设,都是沸水堆型。
3月11日下午,在距1号机组安全运行即将满40年准备退役之时,发生了9级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核电控制系统得到不安全信号,福岛的10台机组反应堆全部立刻停止运行。但是停堆以后,虽然核原料U235的链式反应停止,但是其裂变产物继续保持衰变,并继续产生热量。此时,热量虽然只有原来的2%,但是在原有热量基础上,整个反应堆内热量持续向上积累,因此,余热排出系统紧急启动。
福岛核电机组的紧急安全系统是由一套应急柴油发电机组供电,在余热排出不到1个小时后,由于特大地震,引发的巨大海啸将应急供电系统摧毁。在这种情况下,反应堆里余热排不出去,压力继续提高,将引发反应堆爆炸。紧急情况下,日本相关部门快速作出决策要求东京电力公司赶快释放反应堆内压力,启动释放阀。但此时由于没有电源,压力阀无法启动。最后,50名技术人员用人工把阀门打开释放压力,含有放射性的蒸气开始向外排出。
但是在反应堆内部,由于冷却系统毁坏,海水注不进去,使内部水位降低,核燃料棒裸露在外,使得温度急剧升高,反应棒外的锆管和高温蒸气产生锆水反应,产生二氧化锆,同时释放大量氢气。当氢气的浓度达到5%~10%,就会产生爆炸。最后的结果,也就是反应堆外的结构厂房爆炸。不过,整个机组的最后一道安全屏障:安全壳没有被破坏,对放射性物质的外泄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汤紫德强调,福岛核电站的一、三号机组非常类似,都是化学爆炸,不是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裂变产物,放射性较小。
汤紫德分析,二号机组前面遇到的问题和一、三号机组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安全壳外面两个泻压罐中的一个损坏,不利于反应堆压力容器冷却,使得安全壳发生爆炸损坏。
“最坏的情况反应堆心全部熔化,现在是堆心局部熔化,目前要做的就是继续用水冷却堆心,让其自身结成板块,避免放射物质跑到环境中去。”汤紫德说。
中国核电站选址安全
“福岛核电站在出现地震时,已经都按照安全程序进行了运行,也就是说核电安全功能全部实施了,但是由于高震级地震引发了海啸,使得外部安全系统供电停止,最后产生了爆炸。”汤紫德认为,核电站建设对海啸的预防缺乏考虑,这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大部分核电站建在沿海地区,对海浪的考虑是有的,建有防波堤,但是福岛核电站遭遇到的是海啸,10米高的大浪摧毁了柴油供电系统。
“今后的核电站应该考虑强海啸,如果这次日本地震没有引发海啸,福岛事故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汤紫德说,目前核安全法规中对地震的预防都有明确的安排,每一台核电机组都有抗震设计,但是没有海啸预防指标。
如果出现地震,我国目前运行和在建的核电站是否会出现类似的安全问题,汤紫德认为,我国核电站按照核安全法制的相关要求,选址安全,远离地质断裂带,建在稳定整体基岩上。抗震标准、防洪标准等都严格按照要求并得到了严格审查。在运行过程中,控制系统也在不断完善,设备设施非常安全,对于一般的自然灾害完全可以避免。另外,我国沿海地区大陆架平缓向下,即使出现大地震,海啸生成了,在移动的过程中能量也会减少,不会引发像日本这样的剧烈海啸。
日本核电事故与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截然不同
虽然福岛核电事故还在不断变化并不断出现新情况,但核电专家普遍认为,这次核电事故与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截然不同。
国家环保部核安全和环境专家委员会委员郁祖盛解释,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核电机组低功率运行中,反应堆在正常高温高压工作下失控,产生了核爆炸,并在0.4秒之间,压力上升到100倍,蒸汽剧烈膨胀并喷射到几千公里高,随大气扩散。而日本福岛的核电站事故不是核爆炸而是含有高浓度氢气的蒸汽爆炸,而且之前已经经过一定程度的降温减压。
汤紫德认为二者的区别在于质的不同,也就是堆形的不同。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石墨沸水堆,运行过程中,石墨做慢化剂,水做载热剂;日本的福岛核电站是先进沸水堆,慢热剂和载热剂都是水。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是技术人员在进行一项实验时发生的。当时,为了做试验,工作人员让反应堆低功率运行,运行过程中堆心温度升高,水位下降,锆管和水发生反应,使石墨燃烧并带动核燃料一起燃烧爆炸,并把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到空中,产生比较大的污染。
福岛核电站是蒸气爆炸,释放出的也是铯、碘裂变产物。目前看,辐射量不会对人体构成大的危害。
本报北京3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