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人才市场又开始人潮涌动。不少年轻人在求职时,已经不满足于收入、户口等“硬待遇”,越来越在乎企业文化、职业发展前景、同事关系等“软待遇”。
近日,中国青年报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948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软待遇”和“硬待遇”的选择中,30.6%的人表示更看重工资、户口等“硬待遇”,23.4%的人更看重企业文化、休假时间等“软待遇”,44.9%的人表示“两者同等重要”。受访者中,86.7%的人是在职人士。
求职者看重哪些“软待遇”
在北京某公司从事营销策划的邱先生有过5次跳槽经历,他觉得职业发展前景对自己比较重要。“其实工作5年内跳槽,薪资待遇的差别并不大,加薪的机会也不多,主要是为了找准自己的定位,看到底做什么才能发挥专长。我上一份工作的强度和难度几乎是原来的五六倍,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找到了专长。再跳槽到现在这家公司做事就得心应手了。”
求职者比较看重哪些“软待遇”?调查中,83.9%的人首选“带薪休假、过节费等福利”,其次是“职业发展前景”(70.9%),“学习、培训机会”排名第三(58.8%)。接下来依次是:上下级关系(47.0%)、同事关系(46.5%)、企业文化(45.0%)等。
“现在的求职者不再仅仅是找工作,更多是在找职业。”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陈曦认为,多数求职者不断追求自我实现,所以更加注重企业的“软待遇”。“软待遇”也能让员工对工作和职业有更好的理解,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在自己的职业中持续成长,通过完善自己为公司创造价值。
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欧阳晖表示,如今很多企业也开始通过提高“软待遇”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吸引更多人才。中华英才网连续8年做的职业调查发现,2002年时求职者最看重薪酬福利,而最近两三年职业发展因素上升到首位,大部分求职者具备了长期的眼光。
59.2%的人认为党政机关的“软待遇”更好
“当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对赚多赚少的心理感受可能就不明显了,‘软待遇’的作用更加凸显。”欧阳晖说,比如美国企业薪酬一般高于欧洲企业,但不少美国公司的资深人士,在四十多岁时会跳槽到欧洲公司,就是因为欧洲公司的工作压力相对比较小,休假时间比较多。
陈曦则认为,薪酬永远都是有用的,人们首先要满足生存需求,才会去考虑“软待遇”问题。对年轻人而言,如果连找到工作都很难,就不会去挑“软待遇”了。
月薪达到多少时,公众更看重“软待遇”?调查显示,38.2%的人首选“3000~5000元”,其次是“2000~3000元”(28.4%),第三是“5000~8000元”(23.6%)。
“不同类型单位的‘软待遇’会有自己的特色,给员工的感受也不同。”欧阳晖说,比如逢年过节,一些国企、事业单位会发米、面、洗涤用品等实物,这些东西的价格并不高,但是给人的感觉很温馨。外企则对员工职业发展有更规范化、体系化的培养机制。企业不可能将所有的“软待遇”都做得好,判断标准在于求职者的择业价值观。
哪类用人单位的“软待遇”更好?调查中,“党政机关”排名第一(59.2%),“事业单位”排名第二(57.5%),“国有企业”排名第三(52.4%)。接下来依次为:外资企业(38.7%)、公益组织(13.6%)、民营企业(7.0%)等。
陈曦表示,在正规、透明的“软待遇”方面,还是外企比较领先,少数优秀的企业不再只强调员工的忠诚度,而强调敬业度,承认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把公司的组织目标计划和个人的想法联系起来进行互动。当人才整体素质提高并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时候,更多企业都会受益。
34.3%的人对目前供职单位的“软待遇”表示不满
“刚毕业找工作时,大家挺看重收入、户口这些指标,毕竟‘软待遇’没法通过面试感觉出来,但工作了半年就开始有人跳槽,估计是公司环境待着不舒服。”北京大学环境系毕业生小伊工作半年多了,虽然月薪在外企同行中只算中等,但她一直满意自己的选择,“老板、同事人都很好,公司的文化追求稳扎稳打而且重视诚信,团队内部沟通比较顺畅,我是公司第一个应届生,老板和同事很愿意指导我,给我的锻炼机会很多。”
调查显示,80.3%的人认为单位的“软待遇”对自己重要,其中24.4%的人表示“必不可少”,55.9%的人表示“比较重要”。仅15.4%的人表示“一般”,4.3%的人认为“可有可无”。
江苏省苏州市某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蒋海燕认为,企业重视“软待遇”的结果是双赢的,员工凝聚力会增强,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会更多。如果一个企业只重视“硬待遇”,也许会招到人但很难留住人才,而新员工的培训成本是很高的。“现在‘90后’开始进入职场,他们对‘软待遇’更为看重,因为家庭已经给了他们很多物质支持,他们会更重视自己的心理感受。”
本次调查中,34.3%的人对目前供职单位的“软待遇”表示不满,29.3%的人表示满意,36.3%的人认为“一般”。51.7%的受访者今年有跳槽的打算,其中7.7%的人“肯定要跳”,44.0%的人“有好机会就跳”。17.0%的人“不太可能跳”,9.1%的人“肯定不会跳”,22.2%的人“没想好”。
邱先生认为,“软待遇”应该是靠努力争取来的,“如果不够优秀,做的业绩不够好,还谈什么‘软待遇’啊?没有多少工作是既赚钱又轻松的。”
陈曦也提醒求职者,企业方提供丰富的“软待遇”,肯定是希望员工能带来相应的价值。求职是双向的,求职者要注意判断企业宣传的“软待遇”的真实性和动机,在要求企业提供“软待遇”的同时,也要衡量自己能为公司创造什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