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3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青年都愿为基层团组织“搭把手”

——江苏团组织探索实践新时期青年群众工作方法纪实之一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李润文 黄 勇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22日   01 版)

    编者按

    如何做好青年群众工作,尽可能把更多青年凝聚在党的周围,巩固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是共青团组织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背景下必须面对、探索实践并作出回答的一个重大课题。从即日起,本报将刊发江苏团组织进行新时期青年群众工作实践探索的系列报道,展示江苏各级团组织依靠地方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以推进“青春燎原计划”为抓手,不拘一格挖掘重用青年能人夯实基层青年群众工作队伍,并通过搭建各种平台、创新多种工作载体,使越来越多青年找到组织归属感、全面活跃基层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做法,敬请关注。

    江苏宜兴的大学生村官施永杰如今是村支书跟前儿的红人。最近一次,村里要搞活动,小施刚好出差不在家,把村干部给急坏了,“现在只有他能把村里的年轻人号召起来”。

    从两年前汇报工作时战战兢兢,到现在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施永杰的变化印证了一代大学生村官的成长轨迹,同时也彰显了团江苏省委在“青春燎原计划”推进过程中的成果和收获——挖掘培养了一批一线青年骨干,找到了从事青年群众工作的最基层的工作人员。

    “青春燎原计划”始于2008年,是团江苏省委以大学生村官兼任团支部书记为抓手,推进基层团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

    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曾在团十六届中央书记处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努力学习掌握群众工作方法,经常深入基层、走进广大普通青年,在面对面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加强与青年的联系、增进与青年的感情,使密切联系青年群众形成习惯、形成风气、形成制度。

    数据显示,江苏团组织依托大学生村官力量,新建团组织2963个,覆盖团员20万人,开展各类活动9480次,建设村级团组织有形化阵地4284个。此外,还有一批在网络论坛、自组织社团、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中具有号召力的青年骨干,也被基层团组织挖掘并重用。

    大学生村官为村团支部注入活力

    苏州吴江,群众村大学生村官沈锋锋在村里不说是“一呼百应”,但至少也能随时“呼”上一二十个村里的创业青年。

    大家能聚在一起成为好朋友,一是因为有创业致富的共同语言,二是因为沈锋锋为村团支部量身定制的品牌活动——扶持青年电子商务创业(现已拓展为“汾湖经济开发区农村青年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

    目前,已有80多名农村青年通过该平台创业,从“村官传青年,青年传朋友,朋友传朋友”起家,开办40多家外贸女鞋网上店铺,其中团员青年占80%以上。网店发展迅速,年销售总额达600万元,年净利润150万元,为本地鞋类企业每年增加约10万双鞋子的订单,给本地快递公司带来每年7.5万件快递。

    村团支部活动开展得越来越有声色,2011年,沈锋锋定下的目标是——争取经费,完善基地培训课程,新带动创业20人,新带动就业20人,新开设网店20家,确保创业成功率90%以上。

    在江苏,遍布全省各个乡镇、街道的12530名大学生村官正通过各种方式为自己所在的农村、社区团支部注入新的活力。团江苏省委对此提出了“三个100%”的要求——大学生村官100%兼任所在村团支部书记或副书记;有大学生村官的乡镇100%建立大学生村官团组织;各市、区100%建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

    无锡,丁蜀镇大学生村官冯菲及其他9名村官走访调查了100余名农村青年,每名青年的QQ号、手机号、兴趣爱好都登记在册,主动为有需要的青年提供就业或创业服务;苏州,太仓市城厢镇东林村大学生村官张皓入村两个月,便调研成立物业公司,随后担任公司副总,为青年村民提供就业岗位近百个,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0万元;宿迁,采用“大学生村官创业园+团组织+青年”的团建模式,为进园青年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产品销售全程帮办服务,帮助4300名当地青年创业,并提供了5.4万个就业岗位;盐城,大学生村官被聘为“团情观察员”,调研基层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撰写调研报告。

    青年创富者、自组织骨干给基层组织“搭把手”

    除了万余名大学生村官,另有一批原本看似与团组织没有任何联系的“体制外”青年也进入了一线团干部的队伍,成为基层团组织从事青年群众工作的重要帮手。他们中有的是中小企业老板、经理,有的是进城务工青年,有的是网络论坛上的红人,还有的来自义工联盟、反扒协会、车友会等青年自组织。

    曾志,中职文化水平,湖南岳阳人,现任泰州市上厢房餐厅连锁的总经理。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小学到技校,从17岁出门打工到后来在泰州安家,他对团组织“基本没啥感觉”。

    直到有一天,餐厅扩张缺少资金,他拨通了团组织扶持青年创业的热线电话。一个外地人,又很年轻,在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的情况下,居然从当地银行拿到了150万元的一年期贷款,“自己都没想到。”后来他知道,如果是10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通过当地团组织推荐申请,还能获到利率优惠。

    如今,在曾志的连锁店里,青年员工中的团员都佩戴团徽上岗,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的牌匾挂在大堂内的醒目位置,有好几家门店店长是通过团组织推荐见习留下的。而他自己,则在名片上加印了一个全新的头衔——泰州市上厢房餐厅连锁团支部书记,该团支部在泰州本部能覆盖青年120人,全国覆盖青年2000人。

    如果曾志所带领的千人团支部队伍算是大型基层团组织的话,那么由无锡青年赵清所带领的网络团组织规模便可用“巨大”来形容了。赵清是某网络科技公司分管市场经营的经理,同时也是无锡“二泉网”的团委书记。他所在的“二泉网”拥有注册用户50万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40余万人,网站日均点击率140万次。网站上活跃着1000余家青年社团,吸引了8万余名网络青年参与,其中70余家社团已建立网络团支部,所有支部书记都是由网友自荐海选产生的。

    现在赵清又有了更高“级别”的职务——团南长区委常委、街道团工委副书记,没有工资待遇、不享受行政级别的他却养成了一个“团干部的好习惯”——每次出门找商家谈合作,谈到尽兴时,便开始“跑题”,“你们公司有没有建团组织?”

    此外,泰州在门户网站“泰无聊”中寻找网上意见领袖担任舆情观察员;苏州建立青年自组织服务孵化平台,在反扒志愿者、义工联盟中寻找青年能人,继而尝试培育规范组织;徐州在白领聚集的写字楼里挖掘有号召力、能办事儿的青年骨干;镇江在外来务工青年中建立“新镇江青年”团组织,由打工者中的佼佼者担任团干部;盐城在农村专业合作社内建立团组织,精挑出合作社内的青年能人为团组织工作“搭把手”。

    一大批青年能人被从网络上、企业里、合作社内挖掘出来,成为基层各级团组织的“编制外副书记”、“编制外团委委员”。数据显示,2008年以来,江苏省每年新建青年自组织团组织120余个、网络团组织60余个,覆盖人数以年均16.1%的比率增长。

    凝聚人心的力量源于“贴心服务”

    那些活跃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原本与团组织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的青年骨干,为何愿意在没有报酬、不享受级别待遇的情况下,不仅个人加入到组织队伍中,成为团组织的一员,还担任起了团干部,为组织内的其他成员提供便利,为基层组织建设“搭把手”?

    宿迁市众兴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总经理王景文与团组织建立联系的亲身经历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

    他自称是个“粗人”,“不懂什么组织不组织,反正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创业初期,他的合作社所在的大兴镇团委曾帮他贷到过一笔5万元的“救命钱”。现在回头看来,5万元其实算不了什么,但在那会儿,这笔钱可是他急等着的周转资金。

    为了这笔钱,他找过银行,找过两个乡镇的办公室开证明,结果因为他的户籍所在地和创业所在地不同,双方推诿,愣是没拿到钱。眼看着合作社就快撑不下去了,他偶然看到团委在电视上的广告,“原来创业小额贷款还可以找团委”。

    一通电话打过去,对方态度“特别好”,一周时间,王景文就拿到了5万元利率优惠的小额贷款。从此以后,他就把大兴镇团委的人当成了“自己人”,再后来,只要见到团干部,甭管是哪个片区的,他都笑脸相迎。

    创业3年来,他参加过团组织搞的创业培训,当过学员,也当过导师,从团组织得到各类青年创业优惠信息、农业创业优惠信息。去年,他的合作社也成立了团支部,他自己也成了一名团干部。

    翻看近两年的工作总结材料,团东台市委副书记李晓明找到不少工作“亮点”,这些“亮点”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以“服务”为中心——帮助合作社做宣传推介,建立QQ群、飞信群交流平台;整合科技研发资源,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SYB创业培训,在高校和农村创业者之间建立产研学对接平台;积极拓展创业帮扶手段,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暨农民经纪人创业培训班”,出台“青年易贷”创业贷款管理办法;等等。

    团江苏省委副书记张国梁把“服务”看作江苏团组织挖掘、重用一线能人,维系与基层青年之间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团干部为青年人服务了,青年人才愿意与团干部交朋友,协助团组织做一些工作;而青年能人与普通青年之间的联系,同样也是靠‘服务’建立起来的”。

    这样的关联方式,放在团组织与大学生村官之间、大学生村官与农村青年之间也同样奏效。

    去年上半年,无锡丁蜀镇大学生村官冯菲接到村里一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届毕业生的来电,对方在电话中极尽赞美之词,感谢她组织的“模拟面试”,“我拿到了一家外企的offer(录用通知),面试时用了很多你教的技巧”。

    组织那场“模拟面试”时,冯菲刚到村里没多久,找不到工作的切入点,不知能在村里做些什么。当地团委组织了一场又一场的培训、交流,不厌其烦地教她在村里能做些什么,怎么做,怎样和村民打交道,怎样发挥自己的特长,“团委教了我们很多,为我们做了很多,现在应该是我们回馈团委的时候了”。

    冯菲觉得,把村里的青年群众工作做好、做实,就是她目前所能做的对团组织的最好回馈。

本报记者 王烨捷 李润文 黄 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3月22日 01 版

做圣地延安百姓的健康卫士
青年都愿为基层团组织“搭把手”
查“一把手”腐败 敢“动真格”
第四届中国当代徐霞客评选启动
“青年大讲堂”走进深圳
山西公布260名纪委书记组织部长手机、邮箱
盈江震区中小学全面复课
利比亚政府军的坦克被法国空军炸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