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3月22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冰点时评

不要放大官员录制现场的"发飙"

曹  林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22日   02 版)

    近日,一段南昌电视台《文明行风热线》“3·15特别节目”的视频在网上引起热议。视频中,两位嘉宾南昌市卫生局一位女副调研员和一位律师在录制现场展开“舌战”,女副调研员因不同意律师“指其没管好医托”的观点,面对质疑当场发飙,表示“节目要暂停,已经变了味”。视频上传后引发网友围观,“发飙”的女官员成为众矢之的。(红网3月20日)

    这段视频和这个女官员,看来又要被一些网友和媒体当作官员恶对舆论监督与雷人雷语的典型了。我认为,现实中不乏对舆论监督很不友好的官员,但这起冲突可能未必就是。舆论不能带着先入为主的观点和对官员的偏见去看待这种节目录制中的冲突,不要放大官员“发飙”。

    首先,我觉得上述栏目让这样的视频流传到网上,就很不厚道。媒体猜测是“电视台内部人员发到网上”,从该媒体接受采访时的暧昧态度来看,很可能是借此炒作和推广该节目。无论如何,邀请嘉宾到电视台做节目,应尽可能地保护嘉宾,尊重其观点并让它得到完整表达,尊重其“节目暂停”的意愿,而不能在“诱导”嘉宾失态后,又这样将嘉宾不愿示人的形象、注定会招来网络口水的视频传到网上,使嘉宾陷入舆论狂殴中。而媒体从炒作中吸引到足够的眼球,既推广了节目又提升了名气。

    这种有违职业伦理的行为,既恶化了舆论传播生态,也降低了媒体公信力。如今不少名人和专家都因此而对电视媒体充满排斥。某电视台一位主持人朋友讲过他采访某专家的一个经历:敲专家屋门,里面问:“谁?”他说:“电视台的。”门开了,人家露了半张脸说:“刚才来过报社记者,我连门都没开就说‘滚’!现在想想,是有点失礼。好在你来了,我必须开门再对你讲:……滚蛋!”说完,门就“砰”地撞上了。屋里意犹未尽:“电视更会胡扯,给他加个蛋!”

    今年两会期间,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政协常委李君如接受采访时谈仇官现象,说如果百姓不问青红皂白,都来仇官,一来不大公平,官中也有不少好官,不应该仇。二来社会滋生仇恨情绪,蔓延开来,不是好事,最终还是百姓遭殃。结果某报报道,说“李君如说,仇官结果是百姓遭殃”,使李君如成为众矢之的。李摇头叹息,不再辩解。李君如所以不辩解,是知道在这种传播生态中,越解释越麻烦。本报记者叶铁桥今年报道两会时,称一位官员人大代表发言说“中国需要强拆”,这种言论注定会引起争议,不少网友追问这个代表是谁,叶铁桥始终没把名字说出来,他解释说:如果说出了名字,大家就都会把矛头指向这位官员,而不会讨论问题了。这就是一种对被采访对象负责任的态度:不把他们往争议的“火坑”中推,要引导讨论问题而不是攻击个人。

    回到女官员“发飙”这件事上来,其实现场场景也算不上什么发飙,而是正常的观点交锋。当时的场景,不是记者到政府部门采访遭到官员怒斥,而是电视台节目中的观点交锋,双方有平等的话语权,算不上官员对律师“以势压人”,这是辩论性节目的常态。

    再看辩论过程。先是律师质问卫生部门“有没有打击医托骗人的平台?对医院出现医托的行为监督了没有?”面对这种质问,女官员不高兴是正常的,因为这是在电视台录节目讨论问题,不是代表质询官员,所以她说:感觉你不了解这个情况,节目停一下,真的变了味。如果你这么说,我先请你学习一下文件——虽有情绪化语言,但仍属观点交流。这时候,主持人应该出来缓和气氛,可我们没看到主持人这样做,似乎乐见嘉宾的这种吵闹。媒体应该做官民良性沟通的中介,而不能为了收视率和所谓“新闻价值”而一味放大这种分裂。其后,律师与女官员争论的升级,女官员说律师不懂法,律师骂女官员“SB”、“狗屁”,都与主持人的失职有关。

    让嘉宾像这样充满火药味甚至带人身攻击地吵架,与主持人对场面的失控不无关系。可不少媒体将挑拨起嘉宾的争吵当成莫大的成功,因为这样能提高收视率。

    官员群体中有人不满舆论监督,有人傲慢霸道,有雷人雷语,媒体应以客观公正的报道去批评和监督,而不能带着先入为主的报道视角去制造新闻和炒作冲突,甚至在诱导中把被采访对象往舆论“火坑”中推。官民的隔膜需要负责任的媒体去努力弥合,而不是去夸大和撕裂。

公祭之下“礼多神不怪”?
不要放大官员录制现场的"发飙"
人人有权享受公平社保
笑逐“盐”开,国民理性何时回归
大学生保姆拍卖会,看上去很美
谁主宰了南京梧桐的命运
摆脱GDP崇拜不容易
火车票打折 持续10年应有进步
吃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