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中青在线信息授权部 电话:010--64098058

2011年03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环境虽艰苦 建功大舞台

到西部 青年是最大赢家

本报记者 王雪迎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3月23日   08 版)

    贫瘠、荒凉是大多数人对西部的第一印象,然而,当大学生志愿者会聚西部,通过从事志愿服务融入当地后,却发现,在西部,贫瘠的只是自然环境,对青年来说,这里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富饶之地。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03年4月,团中央向全国大学生发出志愿服务西部的呼唤。8年来,仅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接收志愿者2699名,服务期满后留疆比例高达40.8%。

    为何愿意留下?志愿者陈红泼用诗作答:西部泥土的盐碱成分让我看到这里人民的朴实,西部风沙的侵袭让我明白了胡杨站立的意义,爱上西部就是爱上自己的青春,爱上了生命的感动以及感动带给我的战胜困难的勇气,爱上这片土地不是因为她的富饶,她还很贫瘠还很孤寂,相信只要我真的爱她,她就一定能真正地富饶无比……

    志愿者王江山说,选择留下,并不是因为自己奉献了多少,而是因为西部给予的太多,情感因素和事业平台让年轻人成为西部计划的最大“赢家”。

    贫瘠的土地,富饶的青春

    当梦寐以求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摆在眼前时,王江山却放弃了,他选择留在服务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四师224团。

    “那是一段内心非常纠结的日子,‘浮躁’和‘不甘’一直影响着我。到底是回山东老家,选择一个大城市就业,还是留在这个偏远地区?我在世俗的眼光中迷失了自我,不知如何选择,就开始发奋考研。”他说。

    在旁人眼里,王江山干起活儿来不知疲倦。在224团工会的志愿服务期内,他曾被抽调到农十四师工会建立帮扶困难职工的网上管理系统,1000多人的资料,他一星期就做完了,那段时间他每天只睡3小时。因此,服务期还没结束,就有领导希望他能留在224团机关。

    收到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王江山想通了:“虽然金钱和物质享受很重要,但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为了养家糊口,而是要找到一个广阔的事业发展平台!”

    他的事业平台就在224团。

    2007年7月,毕业于济南大学的王江山吟诵着“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诗,满怀豪情地踏上西行之路,跋涉5000多公里,从山东济南来到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的和田地区墨玉县和皮山县交界处的224团。

    “自然环境恶劣,气候太干燥!”这是王江山对这片陌生土地的第一感觉,由于地处沙漠边缘,当地年均降水量仅34毫米,而年均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64倍,沙尘暴常在春秋季节突袭,严重时伸手不见五指。

    一开始,他并不理解:“这里环境如此恶劣,干部职工为何始终精神饱满?”

    “直到深入了解了224团的创业史后,我被震撼了,也找到了答案。”王江山说,这里原本是一片荒漠,8年间愣是被兵团人打造成了一个现代高新节水灌溉新型团场。

    在创业初期,大雪天时,包括团长、政委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没日没夜地修干渠、平整土地、钻研种植技术……

    首批志愿者李学付就是亲历者之一,他现在已是224团党委办、行政办副主任。2003年8月刚来时,224团才组建1年,李学付的志愿服务岗位是在学校教学。学校没有国旗旗杆,他们就亲手制作;学生宿舍内要有床铺,他们就亲手搬运;没有操场,他们就拿着工具在学校门前平整出一块操场。学校每一天的进步,都有李学付的参与。两年志愿服务期内,他教过语文、英语、计算机等科目,担任过班主任,还兼任过校团支部书记、办公室副主任和德育副主任。

    “那旗杆一直没换过,看着它,就知道我的青春没虚度!”李学付说。

    “兵团人战天斗地的创业豪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我的事业心,也让我有了想干大事的冲动!相比而言,恶劣的环境一点也不重要。”王江山如今在团场最基层的连队工作,他说,西部很多地方虽然土地贫瘠,却是青年建功立业的大舞台。

    “很多志愿者都是冲着这种创业豪情留下的。”224团团委书记陈方说,从2003年至今,224团共接收了52名志愿者,留团工作10人。

    西部的心灵课

    志愿者凡改娣说:“一把核桃,让我爱上了一牧场。”

    在普通人眼中,农十四师一牧场太小了,不用一刻钟就能把场部游览一遍,最漂亮的是慈善人士援建的希望学校,水库、平房、废弃的客运站、机关楼、小广场、职工楼几乎构成了一牧场的全部。而事实上,一牧场又太大了,2000多人居住在海拔2100米至4500米的昆仑山北坡。这里远离城市,一面依山,三面被沙漠包围。

    凡改娣毕业于南阳师范学院体育教育学专业,刚来时,她每天都会沿着被当地人戏称为“一环”的新修水泥小路跑步。一天,一位早起的维吾尔族职工在路边好奇地打量着这张“生面孔”,不断朝她挥手,走近时,从兜里掏出一大把核桃硬塞到她手里,还冲她连说“亚克西”(维语,意为“好”)。

    一牧场副场长艾尼瓦尔说,由于地处偏远,鲜有大学生愿意来一牧场,但凡千里迢迢到来的人,都会被热情地奉为“座上宾”。

    凡改娣的志愿服务岗位原本是在农十四师机关服务中心,在她的强烈要求下,3个月后,这个1988年出生的河南女孩如愿以偿地来到一牧场团委。

    “最骄傲的事就是将一牧场志愿者的爱心接力棒传了下去。”谈起服务期的经历,这个性格豪爽的女孩禁不住手舞足蹈起来。凡改娣说:“我们每个志愿者都和一个贫困学生结对子,开展爱心帮扶。”为给职工子女举办活动,她一连跑了附近的3个乡才凑齐10套文具。

    “在人人逐利的社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仍有一大批人默默地守卫在新疆最艰苦的边境线、沙漠边缘,屯垦戍边,为祖国作贡献,这种精神令人敬佩。”凡改娣说。

    被兵团精神打动,几乎是所有来到兵团志愿者的共同感受。

    从市医院、连队宣传干事,到农一师、阿拉尔市少工委办公室主任,河南师范大学毕业的首批大学生志愿者陈红泼经历颇丰。去年,他还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青春流痕》,其中如《到西部来——写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诗》、《我的位置在塔河》、《塔里木的女人》等很多篇章抒写了兵团人的情怀。

    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凡改娣说自己快成“思想家”了。她喜欢独自跑到场部后面的沙漠边缘,坐在沙包上,脑子里的想法天马行空。有时,正在发呆,沙漠中会突然刮起“小旋风”,裹挟着沙粒黑压压地向她袭来,她只好灰头土脸地跑回去。

    “参加西部计划,从大城市来到最偏远的地区,与其说是受苦不如说是享受。从小到大,我们一直在校园里,志愿服务能让年轻人走进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磨砺青春,像沙漠中的红柳,身处何种逆境仍能生存下去!”凡改娣说,如今,她已经到和田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担任体育教师,她早已爱上了西部人的淳朴。

    来到西部,年轻人是最大赢家

    2010年11月3日上午,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来到兵团农三师41团看望志愿者,关切地询问他们,为何愿意留下来?

    “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志愿者的答案近乎一致。

    王江山说:“对年轻人来说,暂时苦一点没关系,关键是未来要有希望。”

    去年,224团党委开设了“青年干部培训班”,所有正在服务期的志愿者也都参加了培训,团长、政委亲自授课,谈团场未来发展、青年干部如何成长、成才。培训结束后的聚餐会上,有志愿者感动得掉泪。

    “所有人都很激动,团场不仅把我们当成志愿者,而且当成后备干部来培养!这给了志愿者莫大的精神鼓舞,这就是希望!”王江山说。

    兵团团委副书记蔡子童说,大学生志愿者来自五湖四海,为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生活环境,兵团实行“导师带徒”制度和“先试岗后定岗”原则,受援单位为每名志愿者选配一名导师,全方位地指导志愿者的学习和生活,志愿者试岗3个月后定岗,做到师内部、师与师之间调换岗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

    蔡子童说,兵团各级党政领导非常重视志愿者的就业工作,成立了由教育局、团委领导担任组长,组织部、财务局等12个部门作为成员单位的落实西部计划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提出了对志愿者要“用得好、留得住”,为志愿者就业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条件,如服务期满考核合格报考兵团公务员,笔试总分中加5~10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等政策。

    在农十四师,2003年至今已招收了8批199名大学生志愿者,结束服务期后的留疆比例高达46%。许多人难以理解,地理位置最偏远的农十四师,是怎样留住人才的?

    在农十四师团委书记刘小平的工作规划中,志愿者工作的服务管理就占了三分之一。

    “兵团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都离不开大学生,兵团人是真心实意地想留住志愿者,因此,每年接收的志愿者都会成为各单位争夺的香饽饽!”刘小平说。

    “目前对西部的宣传不够全面。”陈红泼说,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新疆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机遇,西部的城市发展已经驶上了快车道,与东部地区巨大的人才竞争压力相比,西部给予青年的成长成才空间更大。

    刘小平说,以农十四师为例,2010年共有27名志愿者结束服务,其中22名通过参加各类考试录用留在新疆、兵团,留疆就业比例高达81%。

    从不同批次的志愿者的描述中,能看到西部每一年都在变。

    志愿者王亮2006年刚从安徽来到一牧场时,场部还没盖几栋楼房,如今,新的机关大楼、职工住房建起来了,王亮把妻子从老家接过来,开始安心地过起了小日子。

    在去年刚到一牧场的志愿者李燕飞和石燕眼中,“比想象中好多了,过来享福来了”。团场还给她们提供了一套三室一厅的住房。

    如今,一到闲暇时,224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会结伴跑到十几公里外的沙漠高处,眺望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天蓝蓝的,团场的绿地交织在蓝天之中,像海一样,这是西部的海。”来自山东的志愿者李金龙说。

    “看着沙漠中茁壮成长的庄稼、果树和防风林,就会联想起自己的成长轨迹,来到西部,年轻人是最大的赢家!”王江山说。

恒大女排强势难掩人才培养硬伤
韦迪提醒球队严防兴奋剂
新赛季处罚违纪更严厉
高洪波改口“不招老将”说法
足坛扫黑内幕有望揭晓
2010~2011中国女篮职业联赛
辽宁队最终夺得冠军
“活”在组织里 “舞”在平台上
到西部 青年是最大赢家
套取公款为何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