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新近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手机已成为孩子们通讯和上网的重要工具之一。在未成年的孩子当中,手机拥有率达46.6%,手机上网普及率达39.5%。绝大部分受访的孩子上网访问的网站、游戏与成年人没有差异。
这份《2010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及手机运用状况调查报告》由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中国社科院青年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共同实施完成。
调查还发现,孩子们通过手机上网,以聊天、听音乐、上博客/空间/相册、搜信息、玩游戏等活动为主,其中近九成孩子使用过手机聊天工具。
尽管大部分受访孩子对互联网及网上信息给予正面评价,认为互联网对自己生活和学习很重要,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受访家长表示,很难接受孩子使用手机上网,超过一半的家长认为孩子沉迷于网络的程度“极其严重”。
家长对手机上网的担心不无道理。未成年的孩子年龄小,自制力不强,更容易受到手机网络上不良信息的影响。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去年2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显示,有超过六成(60.4%)的网瘾青少年使用过手机上网,非网瘾青少年中使用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只有49.4%。
不少家长发现,电脑上网有过滤软件,网吧也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可对手机上网的监管,却有很多漏洞。电脑上网无法看到的色情内容,手机上网用户却能畅通无阻地访问。
据《文汇报》报道,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2010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未成年人犯罪与接触网络不良信息有关,在与网络有关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80%以上都有通过QQ等即时通讯工具联系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57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电信网络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第63条第一款规定,使用电信网络传输信息的内容及其后果由电信用户负责。
尽管已有明文规定,但由于手机网络上不良信息的传播相对隐蔽,实际监管有难度,导致移动互联网上的不良信息大量存在并传播。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项目部主任邵德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移动网络和传统互联网的实现技术和表现形式有很多不同,监测移动网络的工具很少,很难像监测传统互联网一样方便快捷,这就导致在目前状况下监测移动网络的难度很大。
手机上网涉及手机生产商、网络运营商、内容运营商、孩子、家长等多个主体。究竟谁最该为手机网络内容负责?目前尚无明确答案。运营商认为,青少年的手机是家长给配备的,家长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手机使用的指导和管理。有的家长则说,自己给孩子配手机是为了孩子的安全,运营商应该对手机上网进行过滤和监控。
去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长尚庆莲就曾提出,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还有人建议,在未成年人手机上安装类似于“绿坝”的软件,切断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的渠道。也有人担心,这种做法不现实,难度很大。
邵德海表示,安装类似于“绿坝”的软件是必要的,不过不是在手机上安装,而是在移动互联网入口安装。如果能在移动互联网入口实现不良内容的监控和过滤,效果将远远好于在手机终端上安装。
据了解,已有移动运营商在尝试“绿坝”,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今年1月联合多家企业共同发布“绿色校园网”计划,对移动网络和常规互联网都采用了路由端监控管理技术,减少了用户在客户端的维护成本,还能分析未成年人的上网喜好,主动筛选出适合未成年人的绿色网络内容,推荐给用户。
对于手机网络内容监管,邵德海建议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抓住利益链条的关键环节,切断不良企业的获利渠道;二是采取恰当的监管方式,既实现高效管理,又能取信于民。
邵德海认为,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首先要制定一套内容判断标准,用来衡量哪些适合未成年人,哪些不适合;要提供开放的移动网络,将不良网络内容列入黑名单,引入深受未成年人喜爱的内容。事实证明,封闭网络有很多毛病,包括内容不足,更新不及时,造成未成年人逆反等问题。
他还呼吁,要尽量给绿色网络内容运营企业更多的扶持政策、更大的市场空间,凭借市场的力量实现良币驱逐劣币。“还要建立起健全的不良信息举报和处理体系,要让用户能隐蔽又方便地举报不良网络内容,并及时获得奖励。毕竟再多的监督人员也不如用户的数量多。”
据悉,2011年1月11日,共青团中央与中国移动签约,合作建设“未成年人手机上网综合服务平台”,这是世界上第一个针对未成年人的专属移动通信服务系统。作为国内未成年人上网的总入口,平台将实行未成年人实名制,各类内容产品经评审后方可进入网络。该平台将于今年6月完成平台及网络的改造,9月正式向全国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