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3月26日电(记者董伟)一个芭比娃娃从制造到最终购买的全过程中,3/4左右的碳排放是在中国发生的,但只有约1/10的价值增值留在了中国,碳排放与收益相差13倍之多。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赵忠秀日前用这个例子揭示中国在碳排放上的尴尬境地。
赵忠秀是在日前举行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发布会”上作上述表示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报告(2011)》是中国第一本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系列研究报告,它的编著者汇集了罗马俱乐部核心成员、政府气候变化问题顾问,以及中国国情与环境专家等。
作为报告的作者之一,赵忠秀指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压力首先表现为能源结构矛盾突出。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的比重超过70%,煤炭的采收和利用总效率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一半左右,碳排放强度大。这既表明中国节能减排的空间很大,也显示出目前清洁煤技术应用水平落后,需要通过加快技术研发、加大国际技术合作力度来实现化石能源的清洁化。
这只是中国面临的麻烦之一。报告称,中国面临的第二个压力是产业集中度不高,中小型制造业企业所占比重大,能源效率低,节能减排的能力不足。中国大部分制造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低、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碳排放强度大,存在着大量的落后产能。
赵忠秀说,尽管中国政府采取了比较严厉的措施促使企业增加投资提高能效,淘汰落后产能,但由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博弈,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很难做到位。相反,落后产能重复建设的情况时有发生。由于中小企业在保障就业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对其节能减排应当更多地给予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而不能只是采取关停并转的简单化做法。在保就业、保民生的目标取向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其节能减排,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也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要克服的主要困难之一。
发布会上,学者们还聚焦到中国和世界的关系问题。目前,中国已有世界工厂之称,为世界其他国家制造了大量的工业品,其中隐含的碳排放占到中国碳排放总量的1/4到1/3。然而,在现有的世界价值链分布和贸易格局下,中国在制造和贸易环节产生的碳排放与获得的价值增值是严重不相称的。上述芭比娃娃的例子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专家预计,未来15年,中国将有占总人口30%左右的农村人口进城,这将增加城镇碳排放的压力,因此较长时期的城镇化对中国的碳排放也将形成巨大压力。
报告指出,中国的人均碳排放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处在很低的水平,但中国社会正处在生活方式发生较大变化的阶段,与发达国家存在生活模式相似性的现象,进一步提升生活水平必然会增加人均碳排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