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坐落在城市中心区域的豪华办公楼,不需要动辄四五千元的月薪,也不需要多么体面的公司名头。”临近毕业,汤湛比任何时候都更清醒地知道自己要找一份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有发展前景,能锻炼人”,他就愿意一试。
在今年的暨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汤湛目前的签约薪水算是比较低的,起薪每月2000元;工种也算比较辛苦——做一名钢结构技术员,工作地点在建筑施工工地。公司人力资源专员告诉他,接受这份工作就意味着今后一年当中,至少会有半年时间回不了家。
做出这样的选择,汤湛有自己的考虑。曾有一些看似更加体面、收入待遇更加优厚的工作岗位摆在他面前,比如商品房设计师、设计院技术员之类的,但他更倾向于“先在一线锻炼打拼,再一点一点往上爬”。他肯定,这样的人在未来竞争中会更有优势。
“活生生”的案例告诉学生怎样规划
汤湛的选择最早是在大三那会儿开始渐渐渗透继而根植于他的脑海中的。那时学校团委在食堂门口支了个摊儿,组织学生报名去一些企业参观学习。
“有没有机会跟企业管理人员交流?”人群中,汤湛探头匆匆一问。紧接着是短短几秒钟的静默。他毕业后想从事管理类工作,轻松又体面,而大多数学生也都和他一样,希望有机会能与企业老总或人力资源主管直接接触。
“有,企业老总、副总都会亲自接待。”喧嚣继续,同学们开始互相帮忙报名,排在前头的人报名时把后头的朋友一块儿带上。
负责组织报名工作的团委老师回忆,那次“走进企业直通车”活动因为报名人数远超过企业的接待能力,最后不得不按照年级从高到低筛选。此后,但凡团委组织类似的活动,有限的参与名额总会很快被“抢空”。
坐在参观企业后返程的大巴上,汤湛原本坚定的、毕业后走管理路线的想法开始动摇了。一名房地产公司的老板说,他不需要没有一线工作经验的、刚刚走出象牙塔的管理者;一名药业公司的老总说,他读书时的专业是计算机,但最终成就他的却是当一名销售员;物流公司的一名部门经理说,自己刚进公司时不过是个拿着大专文凭的送货司机,管理、营销,甚至粤语都是后来边工作边学会的。
“不要眼高手低,不要渴求专业对口,不要一味追求高薪,不要……”比起企业招聘主管和学校就业指导老师在就业讲座上苦口婆心的劝导,学生们更愿意相信活生生地摆在自己面前的成功案例。
“年轻时总会辛苦一些,薪水拿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发展潜力。”汤湛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很简单,从现在选定的这家建筑企业的工地做起,哪怕苦些、累些、穷些都没关系,把一线的工作先摸熟了,今后“再看发展”。
“乱糟糟”的实习教会学生怎么做
坐在长沙驶往广州的列车上,黄旭丰静静地望着窗外穿梭而过的绿色田野,心里悄悄地总结自己此次出差湖南的得失:买卖是否谈成了,利润大概能有多少,谈判时哪些细节做得好,哪些问题没有考虑到……
这是他从实习开始就养成的好习惯,每次做成一单生意或者集中一段时间专攻某项业务之后,他总会静下心来给自己做一次小结。有时落实在书面上,有时只是在精神层面“想想”。
实习那会儿,他吃了不少苦,一个堂堂暨南大学药学专业的应届生,只能在一间国有大型制药厂的操作车间流水线上做学徒工。
一颗颗刚刚制作成形的维生素软胶囊从上游生产线“流”到这个大学生面前,他在老师傅的指导下,用浓度为75%的医用酒精对其进行消毒,顺便从中挑出质量不合格的空胶囊,仅此而已。就这样,他还总结出了一些“小窍门”,“我用酒精一冲,就能看出药丸里面有没有东西。”
一个月时间,每天与一线工人共同作息,他踏踏实实地把这份“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工作做了下来,最后留在了这家企业,只不过岗位换了,现在他成了营业部的一名商务经理。
后来了解到的情况是,企业老总原本就没打算让他做生产线上的工人,之所以安排他去一线,不过是为了看看这个大学生能不能沉下心来做事,“如果不是这段实习经历,我恐怕到现在还不知道一颗药丸到底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在暨南大学,团组织创造了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大学生们能有机会到社会上去闯闯。他们在一些企业建立了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每年定期输送优秀学生去实习;在广州一些社区觅得“社区助理”岗位,让学生去社区一线锻炼;在寒暑假开设“就业创业训练营”,集中数周时间让学生们模拟就业创业实战。
大二学生陈清清是广州市石牌社区的一名社区助理,每星期到社区办公一至两次,总共实习4个月时间。经历了失望、接受和适应3个心理阶段后,此次社区之行彻底改变了他对自己“怎么说也是一个大学生”的高端定位。
整理人口普查资料,派发亚运会比赛门票,录入、拷贝、整理Excel表格,撰写各类通知……这是身为社区助理要做的一些“乱糟糟”的事儿,“原来以为自己会很重要,会组织居民搞一些互动,会像外企office一样做些策划设计,结果落差太大。”
现在他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毕业后可能会从事一份与专业毫不相关的职业,而且应该是从最底层的、打杂位置做起。
成长导师建议“先跨出第一步”
有一项在广州车展上策划某品牌汽车拍卖的活儿,没什么利润可言,反而会牵扯大量人力、物力。
如果把这单生意摆在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公正拍卖有限公司董事长谭练面前,她一定不会接,因为“没得赚”;但如果把这趟活儿摆在暨南大学青年成长导师谭练面前,她会考虑一会儿,接下这份活儿,因为“可以创造一个机会给大学生们练练”。
自从担起“青年成长导师”这份职责,生意人谭练开始有意识地接下一些原本完全可以不做的活儿,给大学生们练手。有时她还会利用行业或者职务之便,给大学生们创造“出去见世面”的机会。
去年在香港举行的博鳌青年论坛上,活动主办方着实被她的“大手笔”给吓了一跳,参会名额总共只有三四百个,仅她一家公司就向活动主办方申请了几十个,“给学生们创造些机会,去听听。”
谭练不会专门找时间“指导”前来实习的大学生,“点拨”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地点通常会在高尔夫球场上,酒店游泳池里,或者公司聚餐的饭桌上。一般都是学生们主动向她诉苦,担心工作不好找,担心权益受侵害,担心赚钱不够租房生活等。
“最重要的是摆正心态,还没做出贡献前何谈维权?何谈高薪?”谭练主张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把工作后的第一年、第二年当做大五、大六去念,“目标不应该是去找到一份能赚多少钱的工作,而是找一份适合自己、有未来发展的工作,先做起来再说。”
广东新思维教育集团是暨南大学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之一,这里每年会接纳五六百人次的大学生前来实习,从事行政管理、讲师助理、活动主持人等工作。
集团董事长林楚旭几乎每天都会和实习大学生接触,在他眼里,每一名学生不论实习前后有多大的心理落差,最后都能应付自如,“摆正心态,走出第一步,之后哪怕再辛苦、再累,大学生们都能适应下来。”至少,在林的公司实习的大学生们都坚持了下来,并且“做得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