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1年04月01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学习成才·每周一星

段雄林 玩转“数字世界”

严德勇 徐纲领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4月01日   10 版)

    深夜,静悄悄的实验室里亮着最后一盏灯光。

    一位大校军官,依然专注地盯着电脑屏幕。

    一长串数据,从屏幕顶端匀速滑下来,绵绵不断,像闪着寒光的瀑布。

    秒钟滴答,时光飞逝,大校始终没有挪一下身子。

    大校名叫段雄林,广州军区某部高级工程师。

    走进段雄林的办公室,仿佛走进了一间荣誉陈列室。那占据了几乎一整面墙壁的玻璃橱柜,分上下3层,陈列着大大小小的奖杯、奖状和获奖证书。

    不到40岁就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段雄林被部队官兵羡慕地称为“科研天才”。然而,段雄林却从不认为自己是天才。

    1989年7月,刚获得华南理工大学数学系人工智能专业硕士学位的段雄林选择参军入伍。当时,部队上下仅有3名硕士研究生。初入部队的段雄林踌躇满志,想在部队一展拳脚。

    一到部队,领导就让段雄林担任某科研项目的负责人。段雄林带领10余名科研工作者开始刻苦攻关。然而,一年过去了,工作上却毫无进展。此时,和他同时入伍的一名硕士研究生在某项科研课题上取得重大突破,摘取了军队重大科技成果奖项。

    在部队举行的表彰大会上,台下的段雄林看着台上披红戴花的战友,心里暗暗较劲:不久的将来,我也要走上领奖台!

    然而,老天似乎在有意捉弄他。过了两年,段雄林先后尝试了400多种方法,项目却依然没有突破。其间,和他一同攻关的几位同事渐渐失去了耐心,纷纷选择转行,只有成了“光杆司令”的段雄林仍然坚持着。

    在参加另一名硕士战友的颁奖大会时,台下的段雄林备感尴尬。段雄林开始怀疑自己的科研能力。此时,一些嘲讽他“一根筋”、“钻死胡同”的议论也让段雄林感到沮丧。

    就在段雄林想打退堂鼓时,部队领导专程赶来做他的工作:“你尝试了400多种方法,看似都失败了,但实际上却获得400多条‘此路不通’的宝贵经验。现在,成功和失败之间只隔一层窗户纸了,千万别放弃!”

    领导一席话,让段雄林心中的疑虑冰释。后来,又经过近百次尝试,段雄林终于找到了攻克科研堡垒的“密匙”,成功摘取了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年初,段雄林所在部队领受了一项重大任务:某重点方向高级业务发生突然变化,如不及时调整现有操作方法,将对部队业务保障产生不良影响。然而,该课题既无资料,又无相关经验可资借鉴,要想取得成功,基本等同于大海捞针。

    关键时刻,段雄林挺身而出,果断挑起这一重任。

    段雄林把自己关在机房里,过起了没有晨昏的日子。他平均每天工作18个小时,有时候困得不行,就在办公室角落的行军床上趴着睡一会儿。

    通过广泛查找,段雄林和他的科研团队收集了近600G的海量数据。经过一比特一比特的比较、对照和分析,他们十分痛苦地发现,科研课题的突破口仍然是未知数。

    正面强攻受阻,段雄林意识到,要完成此项任务,单一地运用数学知识难以奏效,需要综合运用各个学科的知识。他果断决定,先将课题放一放,有针对性地为课题组充电。

    他和几名科研骨干跑到广州图书馆、广州图书大厦,买来了上百本书籍,内容涉及电子、软件编程、数学模型、管理、逻辑等多个领域。

    3个多月的研读之后,段雄林和同事们重新回到实验室,大家感觉自己的视野变得异常开阔。过去科研路上的“拦路虎”,变成了不堪一击的“纸老虎”。

    重返实验室的段雄林,开始了“全封闭”的攻关。不到一年,这个曾经让人望而生畏的科研项目被一举攻克。段雄林和他的团队摘取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5年年初,段雄林因贡献突出,荣立一等功。

    表彰大会上,谈起自己的成功之道,段雄林深有感触:“科研没有什么捷径可言,一切成绩都归功于我每天工作18小时的工作习惯。”

严德勇 徐纲领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年04月01日 10 版

他帮助我们成就灵魂中的英雄
“我们心里越来越亮堂”
边关“军马碑”
小个子班长和那些骆驼刺
段雄林 玩转“数字世界”
蒲阳诗集《戍楼诗草》研讨会在京举行
七百壮士出国门 维护和平壮军威
江苏省首批地震灾害应急救援培训班开班
全军和武警部队援建玉树“两校一院”工程开工
武警湖北总队做好英模功臣和革命烈士家庭关爱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