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希胜身高一米七,算不得高大威武,穿的几乎是最小号警服;从警16年,日常处理的多是辖区内的家长里短,与歹徒真刀真枪近身肉搏的经历可谓屈指可数。
但在辖区内,周希胜却是居民贴心的亲人、帮困的能人、调解矛盾的公道人。
在河北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越看来,正是这个基层民警把“掉”在地上没人管的事情“捡”了起来。从警多年,沧州市公安局渤海新区分局新城派出所指导员周希胜始终相信:好警察就要有副软心肠,硬肩膀。
亲人
去年2月8日,大雪过后,天气异常寒冷。
当时正在沧州市渤海新区巡特警大队工作的周希胜接到报警:有位80多岁的聋哑老太太昏倒在马路上,快要冻僵了!
周希胜赶到后,顾不得脏臭,抱起满身粪便躺在地上的老太太,急忙往医院送。
老人脱离危险后,周希胜想找家澡堂子给老人洗个澡。可一连走了几家,人家都嫌脏,不让进。即便多给钱,也没有人愿意帮老人洗澡。无奈,周希胜对几个队员说:“咱们给洗吧。”
一个队员提醒道:“周队,毕竟男女有别啊。”周希胜则说:“老太太跟咱们奶奶岁数差不多,咱们就当给奶奶洗澡吧。”
洗了澡,换上买来的新棉衣,周希胜带着老太太和队员们到一个小吃部吃饭。服务员问:“周哥,老太太是谁啊?”周希胜头也不抬地回答:“我奶奶。”
有同事告诉记者,即便是每次给蜷缩在地上等待救助的流浪精神病人递食物,周希胜也总是慢慢蹲下来,一边将食物递到对方手里,一边嘴里轻声说:爷们儿,快趁热吃吧!
在周希胜负责的3个自然村、4个农场直属队的辖区里,三千口人,周希胜几乎个个能叫上名字。他说,这是一个基层民警的基本功。做到这一点,那三千多个名字就不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符号,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能人
刚刚升任派出所指导员的周希胜只是个三级警督,手底下总共领导着“六七杆枪”,每月收入满打满算也就三千来块。可这个“小警察”却帮大家解决了一件件吃饭的事、着急的事,甚至要命的事。
小警察有小警察的办法。
辖区内,常有周希胜帮助过的人对他说:周警官,你拿些饭票来,我给你“报”。可周希胜一次也没“报”过。但为了救助对象,周希胜则免不了“发动群众”。
“给你一个行善的机会。”当一个小老板再次提出给他“报”饭票时,周希胜道出了辖区里一个精神病人入院急需费用的难处,小老板二话不说,一口应承下来;一个小伙子一直不知怎样报答“周哥”,“孤寡老人‘黑爷’盖房子,你来搭把手吧?”小伙子二话没说,高兴地卷起袖子就跟着走……
“他就像一个大家庭中能干的小管家。”一位朋友这样评价他。但是,“管家”也好,“发动群众”也罢,周希胜却坚持两个原则:第一,自己家的事不麻烦别人;第二,全凭自愿,不强求。
同事都知道,周希胜“怕”媳妇:为了能从每月有限的工资中多留点儿私房钱“接济”特困户,他和媳妇斤斤计较,甚至“斗智斗勇”;加班晚了,怕惊扰已经入睡的妻儿,他会和衣在自家楼下的汽车里凑合一宿。
公道人
时常有人拨打当地110,点名要求周希胜出警协调矛盾。值机员告诉来电者,周希胜今天休息,将派其他民警前往处理。报警者则坚持:那不着急,还是等他上班吧。人们都知道,周希胜为人最公道,让人最服气。
2009年春天,渤海新区新开工的黄骅新城在建设过程中,当地部分村民因对规划不理解,以施工方毁坏了庄稼为由阻止施工。为防止事态失控,警方在现场设置了警戒线,隔开纠纷双方。
工地现场,一位老人抱着一捆麦子要闯警戒线。执勤民警刚想阻拦,老太太顺势坐到了地上。
周希胜觉得坐在地上、不依不饶的老人有些面熟,便问她:“大娘,一个月前你们村是不是着过火?”老人说:“是啊,就是我家。”
“那您还记得那个闯进火里给您搬电视、找存折的人吗?”迎着老太太疑惑的眼神,周希胜道,“您老好好看看我。”
老人立刻认了出来:“恩人啊,我可找到你了!”
原来,一个月前的一个深夜,中捷农场一个村子发生火灾。周希胜和队员们赶到现场时,房子已被烧得随时可能坍塌。就在周希胜抢出老人的重要物品跑出火海的一刹那,房顶倒塌了。
看到老人认出了自己,周希胜诚恳地说:“大娘,我也是庄户人,您如果信得过我,咱有话回家去说行吗?”老人气顺了:“给我家救火时我就看出来了,你是好人。好,我听你的。”周希胜顺势把老人从地上背起来离开现场。
仅2009年,周希胜带领巡防队员在黄骅新城基础建设中,就成功处理阻止施工的纠纷17次,没有一次将矛盾上交。
本报记者 樊江涛